To view the website in other languages, click here:

出狱后仍不得自由:中国维权人士的艰难现实



9/24/2025

图为吕耿松
(维权网图片)

吕耿松出狱后仍不得自由:中国维权人士的艰难现实

(浙江-2025年9月23日)在中国,即使刑满释放,一些维权人士仍难以摆脱国家机器的持续监控。他们的“自由生活”往往只是名义上的,现实中则是另一场无形的禁锢。

最新案例发生在浙江杭州。著名民主人士、人权捍卫者吕耿松日前在修理电脑时被国家安全人员带走。据中国民间维权团体“民生观察”称,吕于9月22日下午5时许在杭州一家电脑城被警察带走,至今未归。

吕的妻子汪雪娥表示,她前往翠苑派出所询问时被告知,吕被传唤的原因是“撰写文章”。据悉,他最近为海外的《在野党》杂志撰稿,该杂志社同仁已公开呼吁当局立即释放吕耿松。

监控延续,难觅归途

吕耿松今年8月刚刚出狱。他的经历,映照出许多中国维权人士共同的处境:刑期结束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一旦出狱,他们常常立即面临软禁、监视居住、通信监控,甚至连外出买菜或看望亲友,也会被人跟踪。

这些措施不只是限制行动,更压缩了他们的社会空间。长期的监控与孤立,带来持续的心理压力,令他们难以重新融入社会。

社会重返之路,道阻且长

除了物理层面的监控,出狱后的维权人士还面临一系列现实困境。他们常因“政治污点”难以找到工作,经济来源有限,社交圈子日益收缩。许多朋友因担心被牵连而保持距离,这种孤立感往往比监控本身更令人痛苦。

再度被拘:一个不安信号

吕耿松的再次失联,再次引发人们对中国维权人士处境的关注。尽管他已经服刑七年,但出狱后不到两个月,就因写文章被带走。这一事件不仅对他个人构成打击,也被视为对其他维权人士的“警示”。

在中国,自由常常是一种可以被随时收回的“权利”。对许多维权人士而言,出狱并不等于重获新生,而是另一段更隐秘、更压抑的监控人生的开始。

对华援助协会

著名政治犯、人权活动家吕耿松刑满获释,暂被当局安置于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