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e website in other languages, click here:

在中国北方,一场语言转型引发蒙古族社区的焦虑



9/24/2025

图为蒙古族裔抗议中共对蒙古的文化灭绝政策
(周凤临,大纪元)

在中国北方,一场语言转型引发蒙古族社区的焦虑

(内蒙古-2025年9月24日)在中国内蒙古地区,蒙古语的使用正在被系统性边缘化。据多名教师和地方干部透露,从2024年起,当地中小学除了蒙古语课外,所有科目均改为汉语授课。教师若违规使用蒙语讲课,面临调岗或强制培训。

这一政策的转变不仅限于教育领域。在政府机关内,蒙古族干部也被要求在公开场合一律使用汉语。有人表示,在会议中使用蒙语时曾被批评“口音不准”,甚至遭到公开嘲笑。

类似情况正在多地同步出现。

这一语言政策改革最早可追溯到2020年。当年,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宣布部分科目改用国家统编教材,以汉语授课,引发学生家长、教师和牧民的大规模抗议。尽管初期有激烈反弹,但在警方介入和日益严格的监控下,异议声音逐渐消失。

现在,政策进一步推进,许多学校压缩蒙古语课时,一些幼儿园也停止使用蒙古语教学内容,包括童谣和歌曲。

语言切换不仅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表现。据报道,鄂尔多斯市一所小学的教师娜仁高娃举例说,她一位亲戚的孩子在语言转换后,数学成绩骤降。

蒙古语使用的空间也在行政体系中缩小。一位基层干部表示,以前民族干部在内部会议中常用蒙语交流,但现在即便在内部场域,也被要求使用汉语。“我们如果讲得不流利,就可能被当众笑话。”

语言学者认为,语言政策的改变将对蒙古族文化传承造成长远影响。

中共推动的这一政策,其目的被认为是将蒙古语从主流教育体系中逐步剔除,只在象征层面保留。

中国政府则表示,这一语言政策符合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方向,有助于少数民族“融入现代社会”。但国际人权组织如人权观察则多次警告,这种做法削弱了少数民族的语言权利与文化身份,对其民族自我认同造成长远冲击。

对华援助协会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