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e website in other languages, click here:

中国拟议民族团结法草案引发人权组织警告



10/01/2025

中国甘肃网

中国拟议民族团结法草案引发人权组织警告

(北京-2025 年 10 月 1 日)中国政府正在审议的一项拟议法律草案,引发国际人权组织的强烈关切。批评人士指出,这部名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草案,将为打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法律框架,同时扩大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全面控制,甚至延伸至境外。

该法案共计 62 条,于 9 月 8 日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官方表示,法律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期“在法治道路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然而,观察人士指出,草案实际上试图确立一种统一的民族意识形态,并将党对国家的主导地位制度化。

统一意识形态的法律化

草案核心在于推动所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这一意识形态贯穿教育、宗教、历史叙述、文化活动、旅游产业、新闻传媒及互联网平台等各个层面。

草案第 20 条还特别提出,父母与监护人有法律责任“教育、引导未成年人热爱中国共产党”,并“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观念”,禁止传授任何被视为“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思想。这种规定标志着政府试图将政治教育延伸至家庭生活。

草案第44条更进一步,赋予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基金会及宗教组织等非政府机构宣传中共意识形态的义务,动员整个社会结构参与“民族团结”工程。

普通话优先,母语边缘化

草案中最具争议性的条文,涉及语言政策的系统性改变。草案第 15 条明确规定,“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导”,要求所有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发布的官方文件,必须附有普通话版本。

该法要求学龄前儿童开始接受普通话教育,并在义务教育完成前“基本掌握”普通话能力。这项规定形同取消 1984 年《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条款。

在西藏、新疆与内蒙古,当局近年来已经实施母语教育限制,引发当地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强烈反弹。该法律草案或将使这些措施合法化,并在全国推广。

模糊罪名下的压制

草案禁止任何“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但未明确定义具体行为标准。人权观察组织表示,这一模糊表述在实践中可能继续被用作压制异议的工具。

在西藏,主张保护本民族语言或对大规模汉族迁移提出质疑的言论,常被指控“破坏民族团结”而遭到拘留。在新疆,政府以“严打”名义将未经官方许可研读《古兰经》等宗教行为列为“思想病毒”,进而进行刑事打击。批评者担忧,该草案将为类似措施提供法理支持,并进一步强化对维吾尔族文化与宗教生活的系统性压迫。

控制延伸至海外

草案不仅着眼于国内,更明确表达了对海外舆论与意识形态的干预意图。第 17 条提及,政府将透过国际学术交流、民间团体与智库合作,在“台湾同胞”与海外华人社区中推广“同属中华民族”的意识。

更具争议的是第 61 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权追究“境外组织和个人”若被认定“破坏国家统一、煽动民族分裂”的法律责任。批评者表示,这项规定等同于为跨国打压异见者铺路。

近年来,北京当局已频繁施加外交与经济压力,要求外国机构使用“Xizang”而非“Tibet”等表述,并持续骚扰海外藏人、维吾尔人及其支持者。今年 7 月,一名中国留学生因在国外声援西藏权益,被中国当局以“煽动分裂国家”罪逮捕,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国际回应与呼吁

对华援助协会及多个国际人权组织认为该草案内容的立法将加剧对少数民族的压迫,也将侵蚀中国社会中本已日益收缩的言论与文化自由空间。

在全球对中国人权纪录的监督持续加强的背景下,这部草案可能成为又一高度争议的象征,分析人士警告,若草案最终通过,将标志着北京在意识形态管控与民族政策方面的一次重大转折,其影响将远超国界。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