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e website in other languages, click here:

岛子,融合基督信仰与中国水墨的艺术家,在北京去世



9/02/2025

岛子原名王敏

岛子,融合基督信仰与中国水墨的艺术家,在北京去世,享年69岁

(北京-2025 年 9 月 2 日)岛子,一位将中国传统水墨与基督信仰融合的艺术家、诗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于 9 月 1 日晨在北京去世,享年 69 岁。

据家属朋友透露,死因为白血病并发症。他在初夏入院,临终时安详离世,家人和看护在侧。

岛子原名王敏,1956 年出生,自 1990 年代起成为中国当代宗教艺术领域的重要声音。他于1998 年受洗,信仰基督教,此后将整个艺术生涯奉献于“圣水墨”理念的建构——一种以耶稣基督为核心、以中国水墨为载体的视觉神学。

“圣水墨是‘变血为墨’的艺术,是在基督生命中诞生的。”他曾如此描述。对他而言,水墨不再只是技法与美学,而是一种承载神学启示的语言。

M 艺术空间

竹为十架:信仰中的东方象征

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 2008 年的《苦竹》。在这幅作品中,传统中国文人的人格象征“竹”被赋予新的属灵意义:画中竹影交错,构成一个隐约的十字架意象,象征基督的受难与生命树的永恒活力。

“在中国美学中,竹代表高洁人格;但在基督信仰中,它也可以承载十字架的神性。”他写道,“天、地、人、神,在这里交汇。”

这是他整个艺术观的核心所在:将中华传统中的“意”与基督教神学中的“道”结合,构建一种既东方又超越的视觉语言。

灵性的笔触:从书法到启示

岛子的创作横跨绘画、装置、诗歌与神学。他的系列作品《羔羊礼赞》《黑雪消融》《自由的不死之鸟》《圣女林昭的挽歌》《七枝号》《新耶路撒冷》等,不仅展现了深刻的神学洞察,也回应了中国社会中的苦难与希望。

在他看来,水墨的黑白对比、笔触的干湿浓淡、线条的流动变化,都是表达属灵真理的方式。“那不是一笔线条,是圣灵的运行。”他说。

特别是在《圣餐》系列中,他使用草书笔法表现基督与人之间属灵连接的“线”,象征圣灵将信徒与基督联合。“是神与人的灵性交会。”

他的天使形象也独具风格——非人化、带有女性气质的抽象象征。“翅膀是她们的表情,代表圣爱、哀伤、喜乐与愤怒。”他说,这种形象部分灵感来自圣母马利亚:“那头部外轮廓的线条,就像豆芽破土而出——温婉而坚韧。”

文化使命:在苦难中守望真理

在岛子的神学视野中,艺术不仅是表达信仰的方式,更是一种属灵的事工。他认为,艺术史研究者应有神学修养,而创作者应承担属灵的呼召。

“在这个时代,还有因信仰被逼迫、被囚禁的人,还有病弱的、受辱的、贫穷的人。基督与他们同在。”他在一次访谈中说,“只要还有这样的义人存在,画基督的苦像就是有意义的。”

他的系列作品如《烧十架》《拆不尽的十架》等,即是在回应中国部分教会面临十字架被拆除的现实。

他的题目也往往具有沉重现实意义,如《孩子的挽歌》《雾霾天安门》《圣水林昭挽歌》,反映了他将信仰置于社会之中、以艺术回应苦难的深刻情怀。

国际视野:圣水墨走向世界

2015 年,岛子凭作品《上帝与黄金》获得德国“米苏尔基金会大斋期艺术奖”。这幅结合大写意水墨与十字架象征的作品,被制作成巨幅布幔,在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地区超过三千座教堂祭坛悬挂,用于四旬期的默想祷告。

德国教会艺术策展人曾评价其作品为“以东方墨法书写的神圣叙事”。

虽然逐渐获得国际关注,岛子始终保持谦卑的姿态,将自己的身份视为“一个器皿”。“艺术,是我回应福音的方式。”

一生如笔,一画入神

岛子去世前数日,有友人发起紧急献血呼吁。他最后留给医护人员的字条写着:“打扰了,谢谢你们。”

他的安息礼拜将于 9 月 5 日在北京市昌平殡仪馆集安厅举行,随后下葬于怀柔九公山陵园。

他走了,笔未止;他安息主怀,异象仍在。

他的画布,仍承载着一个东方人对耶路撒冷之光的向往。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