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e website in other languages, click here:

在“反邪教”的名义下:上海宝山区新学期教育活动引发关注



9/02/2025

上海市宝山区反邪教开学第一课
(上观新闻)

在“反邪教”的名义下:上海宝山区新学期教育活动引发关注

(上海-2025 年 9 月 3 日)当上海的学校在暑假后重新开学,宝山区正式启动了“反邪教宣传月”。这场以“开学第一课”为名的教育活动,尽管主打安全与警示教育,却也引发部分学者和家长对政治宣传、意识形态渗透与儿童教育边界的担忧。

根据官方通报,宝山区反邪教协会联合区教育局与各街镇、园区,在区内多所中小学同步展开宣传活动。这些课程内容包括动画短片播放、集体唱诵“反邪拍手歌”、知识问答游戏与视频讲座等,意在“将反邪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在罗泾分校,一堂针对小学生的课堂由工作人员主导,学生在课堂上齐声唱颂拍手歌、观看卡通视频。官方称这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强化反邪意识,但有观察者指出,此类活动的形式与过去“政治灌输式教育”并无本质区别。

“这种集体式的操作模式容易引发对‘邪教’概念的简化理解,使孩子们将复杂的宗教与社会现象视为单一的敌对对象。” 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研究者表示。

在月浦实验学校,将近 300 名八年级学生参加了反邪主题讲座,并透过情景模拟与小组讨论学习“识别与防范邪教”。学生们在课后被引导发表“坚决抵制邪教”的感言,这一做法在官方报导中被视为“效果显著”,但在某些教育专业人士眼中,这或许更接近一场政治表态练习。

在宝山分校,400 余名正在军训的学生则被带入一场结合电影与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课程从近期热门电影《周处除三害》切入,引导学生就“正义与邪恶”展开讨论。官员趁机讲解邪教的危害,试图用流行文化为意识形态教育“包装”。

“这些教学设计确实更‘现代化’,但本质上仍是单向度的叙事传播。” 上海某高校传播学教授指出,“我们必须问:当国家将某些宗教或思想视为‘邪教’时,是否仍保有对其他观点的容纳空间?孩子们有多大的能力去独立判断这些讯息?”

模糊的定义、清晰的敌人

在中国官方语境中,“邪教”一词范围广泛,其定义经常随政治气候而改变。自 1990 年代末对特定宗教团体采取打压以来,“反邪教”教育被纳入公共安全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一环。根据公安部门的公开资料,“邪教”可被定义为“假借宗教、气功等名义,利用人心渴求,编造迷信邪说,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批评者则指出,在这样模糊的标准下,任何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灵修运动甚至民间信仰都有可能被标记为“邪教”。

“在孩子心中过早种下对‘异端’与‘敌对思想’的恐惧,可能导致对多元文化和宗教的不宽容。” 一位心理学家表示。

教育与宣传的模糊界​​线

官方媒体将宝山区的反邪月活动描述为“紧扣关键节点”“形式新颖、实效突出”,事实上,这类活动也恰与当前全国范围内意识形态工作加强的大背景相呼应。

“我们当然支持教育孩子学会辨别骗局、防范洗脑,但问题在于——这种所谓‘反邪教’教育,是出于保护,还是操控?”一位匿名中学老师提出疑问。

开学第一课原本应是知识的起点,而当它变成政治教育的延伸时,界线也愈加模糊。在反邪教的名义下,一场关于教育、信仰与控制的讨论,也悄然在校园中展开。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