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e website in other languages, click here:

桑普专访:从天安门到德州——一位中国牧师与四个香港女孩的命运交汇



9/15/2025


从天安门到德州:一位中国牧师与四个香港女孩的命运交汇

(德克萨斯州米德兰— 2025 年 9 月 15 日)在德克萨斯州西部,一座因石油而繁荣的小城中,一场看似偶然的会面,将中国政治流亡者、香港抗争者与一段未竟的信仰故事连接在一起。

上周,台湾时事评论人桑普(潘天蔚)抵达米德兰,对华援助协会(ChinaAid)总部展开专访。他此行的重点,不仅是协会创办人傅希秋牧师数十年的奔走,也是关于四位年幼香港女孩的命运安排。

她们的母亲,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与前香港抗争者,在经历长期逃亡之后,于今年年初抵达美国。但人生无常。抵美不久,这位被熟识者称为“香港妈妈”的女性因车祸身亡,留下四名未成年女儿孤身异乡。目前,照顾她们的责任,落在了傅希秋牧师身上。

信仰的裂缝:从八九广场到美南油城

在桑普先生的专访中得知,傅希秋牧师的故事始于 1989 年。那一年,他是山东一所大学的英语系学生,也是校内学运组织者之一。在天安门广场遭到军队清场前夕,他与同伴撤离,但事后仍遭校方与政府整肃。

“他们说我在电影院门口播放美国之音的广播。我根本没干过。”傅回忆道。 “让我最痛苦的,是指控我的是曾并肩作战的朋友。这种背叛,让我第一次开始怀疑人性,也动摇了我对体制的信任。”

之后,他在一本 19 世纪基督徒传记《席胜魔传》中,找到重新塑造自我的路径。他在 1991 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就读研究生,之后在北京党校任教,并秘密组织查经团契。 1996 年,因被控“非法传教”被捕,与怀孕的妻子一同遭拘押两个月,期间经历审讯、剥夺睡眠等虐待。

随着一胎化政策威胁妻子的妊娠安全,他们逃离中国,在香港期间,得到赵天恩牧师与朱耀明牧师之助。最终获得克林顿政府的难民庇护,赴美定居。

1997 年,他们抵达美国的同一年,香港正式回归中国。

在米德兰安家:一位流亡者的“归属”

“最初,我在费城生活了七年,后来因一位来自总统故乡的牧师邀请,来到了米德兰。”傅牧师说。他在费城学习神学,并创立了对华援助协会,致力于援助因信仰与良知被打压的中国异议者。

协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曾协助阻止中国五名基督徒被执行死刑。

“911 事件后,我们有一位董事带团赴中南海,并向江泽民主席直接交涉湖北的基督徒死刑案。最终五人得以幸免。”傅牧师回忆说。

协会总部如今设在米德兰——乔治·W·布什总统的故乡——是一个出人意料却富有象征意味的地点:自由与保守、宗教与人权,在这里交汇。

四个女孩,一个没有母亲的世界

与桑普的对谈,始于四个女孩的故事。她们的母亲,是他们的父亲——一位在香港参与抗议的活动人士突然去世后,她带着女儿辗转流亡至台湾,再赴美申请难民庇护。原以为一切终将稳定,意外却让这个家庭再度陷入失重。

“她们还没来得及适应学校生活,就失去了母亲。”傅牧师说,“尤其是大女儿,承受的压力远远超出年龄所能承载。”

这四位女孩目前由傅牧师及其教会社区临时安置照顾。他坦言,挑战远不止物质支持。

“语言是首要问题,接下来是教育。哪怕是最基本的大学学费,也是一笔惊人的开销。”他说。 “我们正寻找能提供辅导与陪伴的家庭,以及有能力支持她们教育的善心人士。”

一段未竟的使命

尽管现实沉重,傅牧师并不显得疲惫。他提到,从事工开始至今,协会已协助超过 500 人逃离迫害,包括人权律师陈建刚与盲人法律活动家陈光诚。他们如今在美国完成学业,取得职业资格,继续发声。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工作。他似乎在强调,是一个网络,一个信仰群体共同托住了这些人的未来。

桑普在采访尾声传递这样的信息:香港妈妈的去世,是一种提醒。她以行动完成了抗争的责任,现在轮到我们去回应孩子们的未来。

傅牧师点头:信仰不只是逃离苦难,而是在荒漠中重新建立家园。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庇护,而是语言、家庭、爱与希望。

从信仰到行动的距离

米德兰,远离世界权力中心,但这座油城正在见证一次跨国的人道接力。从八九广场到香港街头,从北京的铁窗到德州的阳光,人生的轨迹并非直线,却都在信仰与良知之间,寻找它们的方向。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