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e website in other languages, click here:

张展再被判刑四年:中国异议声音在压制中愈显孤绝



9/25/2025

张展接受ABC采访(视频截图)

张展再被判刑四年:中国异议声音在压制中愈显孤绝

(上海-2025 年 9 月 25 日)中国公民记者与人权倡导者张展,在因报道新冠疫情而服满四年刑期仅一年后,再度被中国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刑。9月19日,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当庭宣判张展罪名成立,判处其四年有期徒刑。庭审持续四小时,张展因身体虚弱,由人搀扶入庭,期间未发表任何言论,全程由律师代为辩护。律师为其做无罪辩护,但结果毫无悬念——当局再次选择了“维稳”而非“正义”。

张展是否提出上诉,目前仍未确定。律师与家属不得不评估张展健康状况及二审可能带来的法律与政治风险。

这并非张展首次面对中国司法系统的严厉惩处。她因在 2020 年武汉封城期间实地报道疫情初期混乱、医院人满为患及地方政府掩盖信息的现象,被当局视为“煽动恐慌”,随后遭拘押并被判刑四年。在过去几年,她的遭遇已经成为中国压制言论自由的典型案例之一。

张展于 2024 年 5 月出狱后,并未选择沉默,而是继续通过社交平台声援被边缘化的维权人士。2024 年 8 月,她独自前往甘肃,协助张盼成案家属处理法律授权事务,随后被秘密拘押。在押期间,据称她再次绝食抗议,期间遭强制灌食,并接受精神状态评估——这类手段在中国处理政治异见人士的案件中,屡被批评为“以医学之名行政治之实”。

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中国当局对不顺从声音的零容忍立场。尽管“寻衅滋事”这一罪名的法律定义模糊,却频繁被用作打击独立记者、维权律师与异议人士的工具。中国法律系统对政治案件几乎不提供实质性抗辩空间——辩护权、程序正义与公开透明,往往在政治敏感案件中被架空。

“张展的再次定罪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在中国,执意发声意味着必须承受沉重代价,”一位不具名的中国法律学者表示。“她并不是一个威胁国家安全的人,她只是说了真话。”

国际社会亦对张展案保持关注。人权组织观察发布声明,谴责中国政府再度利用模糊的刑法条款压制异见声音。欧洲议会部分议员也呼吁对相关中国官员实施定向制裁,作为回应。

然而,在中国国内,张展的名字与案件鲜少出现在官方媒体,社交平台对其相关内容的搜索结果亦遭屏蔽。对于大多数中国网民而言,她几乎是一个“被抹去”的人。

张展 1983 年出生于陕西咸阳,曾是上海一所证券公司高管。她后转行从事法律工作,成为执业律师。自 2019 年起,她投身公民维权与独立报道,频频在各类敏感事件中发声。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故事,已成为中国“沉默时代”中少数敢于冲破黑暗的人物之一。

“她瘦弱,却异常坚定,”一位曾与张展共事的公民记者说。“她深知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但她选择了不回头。”

随着此次判决尘埃落定,张展或将再次在铁窗之后度过数年时光。但在一个高度控言的社会中,她留下的痕迹或许比她本人的自由更难被彻底抹去。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