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承浩牧师 |
在甘肃,一位牧师因“组织他人偷渡”受审,案件引发程序正义质疑
(甘肃张掖-2025年8月27日)在中国西北部的张掖市,一起对一位基督教家庭教会牧师的刑事指控近日引发外界关注。孙承浩牧师因“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被起诉,并于8月22日在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法院出庭受审。自2023年12月被拘押以来,他已在看守所中度过了20个月。案件围绕一起前往韩国济州岛参加毕业典礼的旅行展开。根据起诉书,孙牧师在微信群中建议同行者预订可取消的酒店预订单,以备通过韩国海关时出示,警方据此认定他涉嫌组织他人“非法出境”。然而,案件中所有同行人员均通过正常途径办理护照与登机手续,并顺利合法出入境。
庭审结束后,孙牧师的妻子金花发布了一份公开声明,首次披露了庭审现场的细节及其丈夫目前的健康状况。
根据家属提供的信息,孙牧师在羁押期间体重大幅下降,庭审时明显消瘦,面色苍白且咳嗽不止。尽管身体虚弱,他在庭上表现冷静,回答条理清晰,神情坚定。
金花在声明中写道:“他几乎瘦到只剩骨头,但他的信念没有被摧毁。”
她还指出,自案件开始以来,孙牧师遭遇了多项程序性瑕疵——包括长达24小时的不间断审讯、被羁押近三个月后才首次会见律师、以及讯问过程中缺乏法律规定的全程录音录像。
指控存争议,律师强调行为合法
在庭审中,辩护律师提交了大量证据,包括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官方回复,证明所谓“先订后退”的做法并不违法,也属常见的出境旅行策略。
“这一指控站不住脚,”一位知情律师在不愿透露姓名的前提下表示,“从法律角度而言,这是一种典型的行政解释被滥用为刑事起诉的案例。”
此外,律师指出所谓“组织33人偷渡”的证据存在诸多漏洞。所有出境者均持有效护照,经机场自助通道通关,没有受到边检盘问;而警方出具的多份笔录内容高度雷同,甚至疑似直接复制粘贴。
在庭审最后,孙承浩牧师向法庭作出个人陈述,质疑案件的合理性,也表达了对司法程序的深切失望。
“我深爱这片土地,”他对法庭说,“但我仍然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他还援引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话说:“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并补充道:“今天是我,明天可能是任何一个人。中国的司法,本不该如此。”
此案在中国公众舆论中虽未广泛传播,但在法律界和宗教界引发私下热议,部分观察人士担心该案可能成为公民正常出入境行为被刑事化的先例。
在一个宗教活动常常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国家,孙牧师的案件也被认为与其家庭教会身份有关。尽管官方并未在起诉中提及宗教动机,但一些人权组织认为,这一指控背后可能包含对非官方宗教活动的更大范围压制。
截至目前,法院尚未宣布判决结果。
对华援助协会根据国度代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