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冬奥不畏国安法 港产美国艺术家展“光时”口号延续政治觉醒



2/08/2022

202228 03:53

  • 美国之音

林锦乐的“光时”展品故意留空’香‘及’字‘,寓意香港失去一整代人。
 (林锦乐提供)


伴随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后海外一片反对声浪之际,一位移居美国多年的香港艺术家希望以一己之力,借着参与艺术展览,再次唤醒世人关注香港的境况。他无惧以独特视角展示早已被定性为违反“港版国安法”的“光复香港 时代革命”口号,他还依然希望能有朝一天能返回故土贡献香港艺术界。

现居芝加哥的美国艺术家林锦乐 (Percy Lam)1991年在香港出生,在17岁时移民美国夏威夷。自小热爱艺术的他近年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并取得硕士学位。他专注的纤维艺术(Fiber Art),也因他在2019年香港反修例社会运动中展示了多项作品,受到传媒关注。他于26(星期日)更获邀在芝加哥海德公园艺术中心 (Hyde Park Art Center)展示他的最新创作,用皮礼士糖(Pez)包装所编织的巨型“光复香港 时代革命”(光时)口号。

寄望“光时”作品激发思想冲击

林锦乐接受美国之音视频访问时娓娓道来了这次参展的经历与期望,并诉说了他个人对香港的感情。

“光时”口号在今天的香港早已成为禁忌;对不懂中文的美国人来说也不知为何物。但他说,这一切都不紧要,最重要的还是希望能透过展品激起思想上的涟漪。

林锦乐说:“对于香港人观众来说,我相信是有慰藉心灵的能力在内的。我相信今次我这作品,(尽管)我当初做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开始…. 很多时候艺术家都是一个个人的表达,做艺术创作,去表达了个人情感或想法,所以这作品只是很单纯去,透过艺术表现的形式,去释放自己对于香港的那一种感觉与情怀,当然当中也有政治立场讯息表达出来。”

林锦乐用皮礼士糖包装的作品制作艺术品。 (林锦乐提供)



情缘皮礼士糖包装 自此修补与香港关系

诉说与皮礼士糖包装的缘份,便要追溯到林锦乐当年初到夏威夷时的偶遇。他观看一首粤语歌曲的音乐视频(MV)时,看到歌中展示的美式餐厅墙壁上铺满了成千上万的皮礼士糖盒为装饰。一向爱好收藏玩意的他便开始收集皮礼士糖盒,并视这过程为他在美国生活的记号。随后,他开始以皮礼士包装纸和糖果作为创作媒介,包装纸鲜艳的颜色和糖果像砖头的形状,更使他联想到香港的建筑物和灯光。

作为海外港人,他过去一直透过编织、缝制、霓虹灯制作等手法重塑香港的城市景貌,借此探索自己与香港之间的一种遥距关系,缝合他过去与现在的身份。创作方向围绕香港正在消失的霓虹灯文化、独特的房屋现象,并希望借着作品能遥距地为香港的文化和价值观带来新的冲击。

林锦乐的霓虹灯作品。 (林锦乐提供)



2019香港社会运动冲击 将艺术与政治连结

2019年的反修例社会运动,冲击着他的艺术使命,使他的艺术理想与政治醒觉连结在一起。

当年夏天香港街头漫天烽火,示威延绵不断。 8 27日,当他准备离开香港返回美国,在机场踏上机舱前随手取阅的最后一份报章便是《苹果日报》。林锦乐说,该报当天头版报导了一位香港警察用警枪指向示威者的一刻,震憾了他内心心处,一时难以释怀。他在返回芝加哥后,自此便一直思考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更反问自己作为海外香港人的责任,如何可以运用自身的艺术知识来回应香港正在发生的社会事件。

他最后选择了编织重制1002019827日的《苹果日报》,名为“Stand with Hong Kong”。他用了连续几个星期的时间,日以继夜不断地织布,付出庞大精神、体力与时间,以此回应香港当时的处境,借此抒发内心难以释怀的情绪。

编织重制100份2019年8月27日的《苹果日报》,
名为“Stand with Hong Kong”。 (林锦乐提供)



“天真地”希望在“光复”前返回香港 贡献艺术界

林锦乐承认,尽管自此他的艺术生命不再一样,与政治议题扯上关系,但他一颗热炽的心并未熄灭,仍然“天真”地希望能够回到出生地故乡,为香港的艺术界作出贡献。

他说:“但是随着时局的发展,我的题材也涉猎到与政治有关,与抗争有关的题材。身边很多朋友也与我说,你还想返回香港?你已经不能回去的了。但是,你可以说我是天真,或是还有一个梦想,我仍然是有心,若真的是有这个机会,我是想返回香港,希望在香港的艺术界去发掘发展。”

在芝加哥这次的参展开幕仪式上,林锦乐在致辞时向来宾简介了他作品的含意,解释了为何在正式展示“光复香港,时代革命”这句口号时故意空白了 “香”與“代”两个字。他说,这正是香港失去了一整代人的意思。

林锦乐在其“光时”展品前留影。 (林锦乐提供)



在美国保持香港议题热度 有一定难度

林锦乐明白到,两年过去,要将香港议题在美国社会中保持关注热度,有着一定的困难。但同时,纵使他发挥着自己的艺术强项,在艺术的岗位上尽责地诉说香港故事,但要讯息准确无误地传到美国人,打动他们也非易事,不是他可以控制范围内的事。

他说:“做艺术,很多时候都是让艺术品去说话,就算那观众是你(记者),即使你对艺术的了解不深,都不是一个条件,你不一定要对艺术有认识,才去欣赏艺术作品;很多时候是一个很直接、很主观的关系,你在那艺术品的当前,直接给予你感觉或感受。这些感觉或感受,或是思想的冲击或交流很多时候就是艺术品带出来一些可以与观众互动的地方。”

编织艺术需要全神贯注 有助减轻无助感

根据林锦乐的解释,这种艺术上的冲击既是一种刺激,也是一种心灵的修补过程,特别是编织艺术。正值香港的不利新闻延绵不断,不满局势的香港人积累了大量负面情绪,他指出全心全意地进行编织艺术工作,便需要暂时放下愁思抛却烦恼,希望能减轻自己的无助感。

编织艺术需要全神贯注,花费大量心血。 (林锦乐提供)



他说: “这是一个修补的过程,我一直以来的创作,是一个与香港修补的过程,但这未必是一个疗伤的过程,而是关系与距离上的一个修补。做这些作品过程的时候,我相信是有一个疗伤的作用,因为要很全神贯注、很长时间,不停地做一个步伐,不停重复地这样做。”

目标不敢奢望达致艾未未层次 但会努力提高关注度

谈到未来抱负,有否将目标投向如艾未未或巴丢草等知名艺术家,发挥国际级的影响力?这名年岁刚过三十的艺术家回答说,当然希望个人声望与能力有所提升,但目前而言,这些都显得有点渺无边际。

他最后说:“我是有想过的,你刚才问到我有关艾未未,我又觉得自己何得何能,做到他这个程度呢?我真不知道,我觉得其实现在这一个世代,我觉得传媒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使别人去认识你,去达到观众有多远。我做了这些东西,还是要看传播力有多广泛,使关注度有多高。若果传播度高的时候,我相信某程度上也可能会做到,不敢说是艾未未的层次,我相信我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力。但我的目标有多远,有多高,我也想的。若有机会,我也想更有名的艺术馆的关注…..(现时)这些都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对华援助协会特别转载自美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