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不清的政教关系(上)



1/04/2016

胡志伟


 华人教会(香港、台湾等地)一旦关注公共事务,谈论政事,常出现不成熟的两极现象:一是对社会发生种种涉及信仰价值之事漠不关心,拒绝进场;另一则是不按情理的「过度参与」。


 台湾总统马英九于2015年12月24晚出席某间堂会平安夜聚会时,有牧者安排他站台分享;及后这间堂会主任牧师这样表白:「马总统在许多不为人知地方为台湾背负十字架,就好像耶稣为世人背上十字架」,主任牧师为总统祝福,并邀请全场会众一起举手祝福马英九。


 较早前,10月25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获邀于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宣教150週年教会日发表演说,她同样受到现场会众热烈欢迎。我们需知2016年1月16日便是台湾总统与立委选举的日子,教会要思考就是如何关注政治而保持政治中立,同时不让任何政治势力入侵而「骑劫」教会。本港则于2016年9月11日是预期的立法会选举,而2017年为特首选举,教会无可避免会遇上政治。


 美国总统党内初选,参选人之一本卡森(Ben Carson)正争取共和党的提名权,2015年暑假本应邀于美南浸信会年度会议分享,谁知此事引发年轻一代浸信会牧者不满,最后本卡森知难而退,此事可见于《今日基督教》的报道。


 每逢选举前,参选人必不放过任何亮相站台,让更多人认识的机会,教会自然不会放过。又有些教会领袖也「借势」想为本身宗教组织加增影响力,于是原来敬拜掌权之神圣殿堂,就成为了「争夺权势」的政教勾结。


耶稣不谈政治 ?


 教会中人常对政教关係有不少误解,牧者于堂会避谈政治,结果是信徒对政治存有甚多误解。政治被理解为「污秽不堪」、「只求妥协」、不能与信仰价值相符。


 司徒德(John Stott)就耶稣是否「政治化」,作出剖析;他理解政治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广义的「政治」指涉「城市的生活」(polis)与公民的责任(polites);这与我们在人类社群的整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政治可视为社群内一起生活的艺术。狭义的「政治」则是与管治及权力有关,注重选举与政权的治理。


 从这两方面检视耶稣在世的政治参与,狭义而言,他从不组织政党,不曾加入政党,助选与竞选。耶稣没有直接干涉该撒、彼拉多或希律的执政,他甚至否定了群众的期望,要走进政界,作政治弥赛亚。


 广义而言,耶稣的职事却是「政治化」,因为他进入世界,就是参与人类社群的整体生活;耶稣照样差派门徒,走进世界,见证另一国度的价值。耶稣宣讲的是「国度的福音」,引进新的价值与标准,挑战旧有的传统与权势。因此,耶稣的教导带出「政治」(广义)的涵义。耶稣国度的临在,其一的涵义就是「去除政权绝对化」(de-absolutization of the state),否定任何政权不受约制的滥权。


 柴斯特顿(G. K. Chesterton)分享:「惟有我们相信神,我们才能批判政府。任何时候,上帝被取缔,政府就会变成神。」耶稣来到世界,不是要建立政治性的基督王国,乃要成就神国的管治;教会的存在,就是倡导另类价值,一方面令掌权者不安,另一方面安慰无权无势的。


 凡政治议题必有争议与对立意见,不然,有关事件就不会引发关注与讨论。当有政府官员或教会中人宣称某个课题「政治化」,其实这是伪命题,凡涉及公共政策自然就会「政治化」。同样,有教会领袖认为若干课题有争议性与对立性,于是刻意迴避,这是违反耶稣政治的伦理。反对同性婚姻与支持全民退休保障,这两个议题同是有争议性,教内也有不同意见。当教会选择就若干课题高调或过度参与,却对内地拆十字架事件或侵犯宗教自由事件,绝口不提,必引来另一方意见认为 : 这是「双重标准」。


 当政府就退休保障开展谘询,港大教授周永新说得好 :「我觉得政府唯一关心只有钱」,他强调退休保障不是金钱问题,乃是「伦理、道德与社会融合的问题」(2015年12月23日)。因此,任何堂会、机构等就影响大众的政策如版权(修订)条例草桉、TSA应否废除、高铁超支应否承担等进行讨论与表达意见(当然,堂内能否达成共识是另一问题),也是合宜的。堂会就任何公共政策发声,这不是「直接参政」,同样堂会有纪念六四、纪念二二八事件、纪念九二八雨伞运动等,也不是狭义的「参政」。


 当有教会中人,组成所谓基督徒政党,如台湾的「信心希望联盟」(2015年9月6日成立),企图发挥政治影响力,教会就不得不要慎思明辨,否则教会就不成教会。基督徒个人可参选与助选,可参加六四维园晚会,可参加七一游行等 ,笔者肯定支持;但笔者不认为任何宗派、堂会或机构可以组织名义为任何政党与独立参选人背书唱好,动员拉票。有人评论笔者支持「佔中」也是参政,我理解是个人的意向,而后来因应成立的「教牧关怀团」,内裡也有教牧对「佔中」有保留与反对;我们理解是进入公民运动的现场,为所有不同政治取向受众提供心灵支援。就笔者所知,甚少有堂会公然以组织名义号召或动员信徒上街游行或参与示威集会等,通常是少数基督徒因应议题而透过社交媒体结连而「自组织」。 (待续)


*文章部分内容曾发表并收录于《城造在香港》(香港 : 明光社,2015),现修订后增加部份材料。



编按:本文转载自香港教会网站(http://www.hkchurch.org),作者为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


http://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