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2025 年 10 月 3 日)在中国国庆节前夕,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陕西三原教区举行了一场高调纪念活动,以书法和绘画歌颂天主教传入当地 400 周年。这场本应展现宗教历史和信仰传承的庆典,更像是一场政治秀,昭示北京当局将宗教纳入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步步推进。
活动主题为“笔墨颂盛世,色彩颂中华”,地方政府高层、统战部官员及宗教事务管理机构悉数出席。整个活动的设计、语言与氛围,几乎看不到独立宗教精神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爱国主义宣传和对中共宗教政策的公开致敬。
在活动现场,一座纪念明代天主教传教士王征的雕像与碑文被隆重揭幕。王征,这位历史上的农业学者与宗教传播者,被重新包装为“中西融合”的先驱,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中的“可接受信仰版本”的象征——一个既有中国传统元素、又不违背党的路线的宗教人物。
三原教区主教韩英进在致辞中毫不掩饰对政府政策的支持。他表示,教会将“坚定不移、充满信心地走‘中国化’道路”。这番言辞不仅向当局表态,也进一步表明,在当前政治气候下,中国的天主教会正在努力在忠于信仰与忠于政权之间寻求平衡,甚至牺牲前者以换取生存空间。
据信德网报道,这是三原教区近年来举办的第十次类似文化活动。通过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形式将信仰包装为国家叙事的一部分,已成为该教区推进宗教“中国化”的“常规动作”。
分析人士指出,在习近平政府持续加强对宗教控制的大背景下,这类活动不仅是对上“表忠”的必要动作,更是宗教团体试图在日益收紧的政策缝隙中争取喘息空间的一种策略。教会在官方允许的框架内小心翼翼地表达信仰,用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符号包装宗教活动,成为其生存的“保护色”。
但这种策略背后,也揭示出更深层的困境:在不断“被中国化”的过程中,宗教的独立性正在被逐步侵蚀,其核心价值被稀释,信仰的表达也被政治语言所取代。所谓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种“再造”——将宗教转化为服务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
在锣鼓声与掌声中结束的纪念庆典,也许对外展示了宗教与国家“和谐共生”的图景。但在这背后,三原教区以及无数类似教会正在走上的道路,更像是一条不断让渡灵魂以求苟全的妥协之路。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