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e website in other languages, click here:

中国强化宗教网络行为监管,限制线上布道与商业活动,港澳台人士也要管



9/16/2025

北京天主堂神职人员准备参加圣诞弥撒
(图:法新社,2018年12月24日)

中国强化宗教网络行为监管,限制线上布道与商业活动  港澳台人士也要管

(北京-2025 年 9 月 16 日)在持续加强对社会各领域网络治理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周二宣布将对宗教教职人员的线上活动施行更为严格的监管。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布的《宗教教职人员网络行为规范》明确划定宗教人士在线行为的“红线”,禁止其通过网络布道、直播、募捐或参与任何商业营销活动,除非在受官方许可的平台进行。

新规共 18 条,涵盖内容从禁止炒作性传播,到反对极端主义言论、封建迷信及跨境宗教交流行为,几乎触及宗教活动在数字空间的所有层面。尽管这一规范以维护网络秩序和“正信正行”为名,但分析人士指出,这一系列规定亦反映出中国政府意图将宗教表达牢牢纳入国家主导的舆论结构之中。

宗教网络空间的“收紧口袋”

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控制,从娱乐圈到教育、金融领域,监管“长臂”已扩展至宗教群体。这一趋势在本次《规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文件指出,宗教教职人员不得在个人账号或未经批准的平台上进行任何形式的线上宗教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讲经、祈祷、直播宗教仪式,或举办带有宗教意味的“清修”“疗愈”等线上课程。允许进行相关活动的平台,必须持有《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而这一证照仅限于官方认可的宗教组织与机构申请。

“这不是对个别宗教现象的回应,而是系统性地将宗教活动纳入网络信息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宗教政策研究者表示。 “在政府眼中,宗教不仅可能成为意识形态的‘灰区’,更可能借助网络工具扩展其影响力,而这正是他们试图防控的。”

经济利益与“流量化宗教”的双重警惕

新规特别提到宗教教职人员“不得通过网络借教敛财”,禁止以修建宗教场所、举办宗教活动等名义进行任何形式的线上募捐。这一条款直接回应了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和直播间中频繁出现的宗教营销现象,例如寺庙通过直播吸引香火捐赠、和尚带货,以及建造教堂募款等争议案例。

此外,禁止参与“打赏”“商业性表演”“演艺活动”这一类目,也反映出监管者对宗教话题被流量化、娱乐化的警觉。但有的“打赏”是出于一种鼓励写作的方式。

这是一场对宗教发展的遏制。政府担心宗教教职人员在平台上形成个人影响力,绕开官方宗教组织的管理体系。

港澳台与外籍人员纳入监管版图

这份规范首次明确涵盖香港、澳门,台湾,及外籍宗教教职人员在中国境内的网络行为。这一表述显示,中国正试图将其对宗教表达的监管边界扩展至跨境维度。

这对于港澳台地区的宗教团体,尤其是天主教与基督教群体来说,可能会带来深远影响。

更大的图景:宗教表达的边界在哪里?

通过对表达渠道的严格限定,实质上也在重塑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从而达到限制信仰自由的目的。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成为宗教传播的重要平台,此类规定意味着宗教将进一​​步从公众视野中“隐身”,仅能在官方认可的平台、框架内出现。

在宗教观察人士看来,此类做法加剧了中国在宗教自由议题上的国际压力。中国政府则一贯强调其宗教政策旨在“抵御宗教渗透、打击极端主义”,而非限制信仰本身。

正如《规范》所言,宗教教职人员“应当培养良好网络习惯,自觉抵制不良网络文化”,这看似强调个体自律,实则映射出国家在道德、信仰与网络治理之间建立起的全景式监管逻辑。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