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e website in other languages, click here:

被驱逐、羁押、再度入狱:中国人权律师卢思位的逃亡与回归



9/06/2025

卢思位和张春晓在成都,张带女儿赴美前一天
照片:张春晓

被驱逐、羁押、再度入狱:中国人权律师卢思位的逃亡与回归

(四川-2025年9月6日)当中国人权律师卢思位在2023年7月从寮国首都万象登上前往泰国边境的火车时,他的目标非常清楚:离开中国的阴影,前往泰国,再转机赴美,与多年未见的妻女团聚。那天早上,他带着护照,怀抱一丝希望,走进了火车站。

然而,那是他自由生活的终点。

卢思位,现年52岁,曾为中国最敏感的维权案件提供法律辩护,包括成都“六四酒案”纪念活动、代理12名试图逃离香港被捕港人案,以及与律师余文生共同涉入的“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案”。他的专业与坚持,使他成为中国政府眼中的异见者,也让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公安的监控名单上。

一场错误的逃亡计画

“事后看来,那个方式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卢思位回忆道。在接受台湾中央广播电台的采访时,他详细描述了那天的情景:一名边防人员在检查他护照时,眼神异样。随后,他被带进一间办公室、铐上手铐,并迅速移送至万象机场的一处临时拘押设施。

他在那里被关押了56天,与外界完全隔绝。他说,那是一段令人窒息的时间。“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不知道会被送往哪里,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再见到家人。”

2023年9月23日清晨,特警身穿防弹背心、手持冲锋枪,命令他戴上头套。他被告知将转往正规监狱,但车子开了半个小时,却驶向万象市的火车站。

“我从头套的缝隙中看到地面上出现中文标志,我知道,回不去了。”

他被押上中国与寮国共建的“中老铁路”,专列上三个车厢、五名持枪特警将他重重包围。那天下午,他抵达中国边境的磨憨口岸,正式被移交给中国警方。

国际法的边界在哪里?

卢思位的遭遇引发国际人权组织广泛关注。 对华援助协会」(ChinaAid)创办人傅希秋博士指出,寮国作为签署联合国难民公约的国家,将卢遣返回中国已违反了其国际义务。

卢本人也强调,这是一种对联合国机制的嘲弄。“中国是多项人权公约的缔约国,但却选择无视其核心原则。”他说,“这就是一种制度性的讽刺。”

中国对境外异议人士的跨境打压行动并非首次。从香港、泰国到柬埔寨,类似案例已成趋势。卢担心,这样的行径将在东南亚甚至更广的地区产生样板效应。 “对整个自由世界而言,这是非常危险的讯号。”

失败的庇护与漫长的审判

卢思位自2023年9月23日遭遣返后即被中国拘留,37天后短暂取保候审,但在2024年10月10日再次遭到逮捕。 2025年4月,他因“偷越国(边)境罪”被判刑11个月,直到今年8月5日才重获自由。

“我曾是律师,如今却在看守所里灰头土脸。”他说,看守所的环境简陋:开放式厕所、拥挤的通铺,尊严荡然无存。“如果你太过在意隐私与尊严,那将让你更加痛苦。”他说,“你必须放下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期待,否则很难撑下去。”

但这段经历,也让他重新反思律师的角色。“过去我太注重法理与程序,却忽略了当事人在看守所的真实处境。”他说,如今他更理解“自由”对一个人的意义。

回到现实,仍在监控之下

尽管已出狱,卢思位表示,他仍未摆脱国家机器的阴影。“我住在朋友家,昨天就有警察上门查户口,这就是一种变相监控。”

他没有选择沉默。他表示将提起控告,针对参与他案件的检察官与法官,“他们明知我无罪,却刻意构陷。”

一名父亲的伤痛与坚持

尽管妻子张春晓在他被吊销律师执照后仍坚定支持,但卢思位谈到16岁、已经超过三年未见的女儿时,语气哽咽。 “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痛。”

然而,这段经历也改变了他。他说,自己不再那么易怒,也学会了更平静地看待事物。“我从不热衷于政治,我只是热爱自由。因为自由是人权的根基——言论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这些在中国,才是最稀缺的东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