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六位中国神父在罗马接受教宗比约十一祝圣为主教 |
1926年10月28日,刚恒毅总主教协同六位中国神父在罗马,接受教宗比约十一祝圣为主教。他们分别是:湖北浦圻教区,成和德(方济会士);河北安国教区,孙德桢(遣使会士);浙江台州教区,胡若山(遣使会士);河北宣化教区,赵怀义(北京教区神父);江苏海门教区,朱开敏(耶稣会士);山西汾阳教区,陈国砥(方济会士);居中为刚恒毅总主教。这是继罗文藻主教接受祝圣(1685年)后241年以来,中国人第二次接受主教祝圣。
一百年前,中国迎来首批国籍主教。如今,学者们齐聚香港,反思那场本地化运动的深远影响。
(香港 — 2025 年 8 月 25 日)在中国天主教会本地化运动迈入百年之际,来自全球的学者近日齐聚香港,参与一场回顾与反思 1926 年六位华人主教在罗马受祝圣的国际研讨会。这场会议不仅追溯教会历史的关键转折,也触及当代中国宗教处境、民族身份与全球教会的互动方式。
这场名为“ 1926 年六位国籍主教罗马祝圣百年纪念:中国天主教本土化与国籍枢机的兴起”的研讨会,于 8 月 11 日至 12 日举行,地点为香港浸会大学。来自中国大陆、港澳、美国、奥地利、捷克与意大利等地的近二十位学者参与,探讨 1926 年那场具有象征意义的祝圣仪式对中国教会、社会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深远意涵。
历史背景:从义和团到本地神职的兴起
1926 年 10 月 28 日,时任教宗庇护十一世在罗马圣伯多禄大殿亲自祝圣六位中国籍主教——赵怀义(宣化代牧区)、孙德祯(Melchoir Sun De-zhen,蠡县代牧区)、胡若山(Joseph Hu Jo-shan,台州代牧区)、成和德(Odorico Cheng He-de,蒲圻代牧区)、陈国砥(Aloysius Chen Guodi,汾阳代牧区)与朱开敏(Simon Zhu Kai-min,海门代牧区)。他们的任命,被视为中国天主教摆脱西方主导、走向本地化的转捩点。
此一决定,发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年代:从 1900 年“义和团运动”中对外国传教士的大规模攻击,到 1911 年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及 1926 年北伐战争。梵蒂冈对中国局势日益关注,并开始推动在地神职人员的培育与任命。1919 年,教宗通谕《夫至大》发布后,便开始积极派遣特使巡视中国,推动修院建设与宗座代表团的设立,为日后的本地化奠定基础。
四大主题,交织历史与当代思考
此次研讨会聚焦四个主题,包括中国教会的本地化进程、华人枢机的研究、六位主教的个别经历与挑战,以及整体的历史评估。
美国惠特沃斯大学的安东尼·克拉克(Anthony E. Clark)教授,以“Resurgam”(拉丁语「我必复兴」)为题,首次公开 1924 年上海主教会议、1926 年祝圣仪式与 1946 年圣统制建立的数字化影像与文献。他指出,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中国教会逐步摆脱殖民印记,走向自我治理与神学自主。
波士顿学院的保罗·马里亚尼(Paul Mariani)与香港浸会大学朱宜怡教授,则分别以近着为例,讨论中国主教在特定历史处境中的角色与张力。马里亚尼从金鲁贤主教的生平切入,探索改革开放后教会的复兴;朱则藉由研究汤汉枢机与早期枢机如田耕莘、于斌,指出这些教会领袖如何在政治夹缝中维系信仰、建立对话与发展本地策略。
「不再是洋教」:宗教适应与文化对话
同济大学的周萍萍认为,1920 年代的本地化运动,是宗教适应与民族主义兴起交织下的产物。“华人主教的任命,削弱了天主教作为‘洋教’的印象,促进了其与本土文化的对话。”
来自澳门圣若瑟大学与捷克马萨里克大学的学者则指出,在战争与社会动荡中,这些主教多半过着简朴生活,透过虔诚祈祷与坚持教会传统,发展出一套既忠于罗马教会、又融入中国文化的牧灵与传教策略,成为后世华人神职的典范。
与会者普遍指出,1926 年的祝圣仪式,尽管发生在民族主义高涨与政局动荡的背景中,却并非外力的妥协,而是教会内部主动推动的本地化成果——反映出中国天主教会在忠诚与自立间的细腻平衡。
当代视角:从史学转向反思
香港中文大学的 Naomi Thurston 指出,今日的教会史研究受到全球史、后殖民论述与跨文化视角的强烈影响,呼吁学者们在使用数位资源与论述框架时,须反思自身的立场与研究方法,警惕简化的意识形态干预。
她指出:“教会不只是一个宗教机构,它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与政治现实的参与者。当我们重新检视 1926 年的祝圣事件时,也是在回望一个全球信仰如何在本地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历史。”
在研讨会结束时,多位学者指出,1926 年的本地化运动已不只是教会历史的一页,更是一个仍在延续的实验。百年后的今天,虽然中国天主教早已成为由中国人主导的教会,但当年那些被祝圣的主教们所展现的语言能力、国际视野、与政权对话的智慧,以及他们身上的简朴与坚韧精神,依旧值得当代教会领袖深思与效法。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
四大主题,交织历史与当代思考
此次研讨会聚焦四个主题,包括中国教会的本地化进程、华人枢机的研究、六位主教的个别经历与挑战,以及整体的历史评估。
美国惠特沃斯大学的安东尼·克拉克(Anthony E. Clark)教授,以“Resurgam”(拉丁语「我必复兴」)为题,首次公开 1924 年上海主教会议、1926 年祝圣仪式与 1946 年圣统制建立的数字化影像与文献。他指出,这一系列事件标志着中国教会逐步摆脱殖民印记,走向自我治理与神学自主。
波士顿学院的保罗·马里亚尼(Paul Mariani)与香港浸会大学朱宜怡教授,则分别以近着为例,讨论中国主教在特定历史处境中的角色与张力。马里亚尼从金鲁贤主教的生平切入,探索改革开放后教会的复兴;朱则藉由研究汤汉枢机与早期枢机如田耕莘、于斌,指出这些教会领袖如何在政治夹缝中维系信仰、建立对话与发展本地策略。
「不再是洋教」:宗教适应与文化对话
同济大学的周萍萍认为,1920 年代的本地化运动,是宗教适应与民族主义兴起交织下的产物。“华人主教的任命,削弱了天主教作为‘洋教’的印象,促进了其与本土文化的对话。”
来自澳门圣若瑟大学与捷克马萨里克大学的学者则指出,在战争与社会动荡中,这些主教多半过着简朴生活,透过虔诚祈祷与坚持教会传统,发展出一套既忠于罗马教会、又融入中国文化的牧灵与传教策略,成为后世华人神职的典范。
与会者普遍指出,1926 年的祝圣仪式,尽管发生在民族主义高涨与政局动荡的背景中,却并非外力的妥协,而是教会内部主动推动的本地化成果——反映出中国天主教会在忠诚与自立间的细腻平衡。
当代视角:从史学转向反思
香港中文大学的 Naomi Thurston 指出,今日的教会史研究受到全球史、后殖民论述与跨文化视角的强烈影响,呼吁学者们在使用数位资源与论述框架时,须反思自身的立场与研究方法,警惕简化的意识形态干预。
她指出:“教会不只是一个宗教机构,它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与政治现实的参与者。当我们重新检视 1926 年的祝圣事件时,也是在回望一个全球信仰如何在本地土壤中生根发芽的历史。”
在研讨会结束时,多位学者指出,1926 年的本地化运动已不只是教会历史的一页,更是一个仍在延续的实验。百年后的今天,虽然中国天主教早已成为由中国人主导的教会,但当年那些被祝圣的主教们所展现的语言能力、国际视野、与政权对话的智慧,以及他们身上的简朴与坚韧精神,依旧值得当代教会领袖深思与效法。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