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view the website in other languages, click here:

饶引之:为新闻自由献身的美联社记者



8/19/2025

饶引之儿子在美联社总部纪念仪式上讲话
(2019年12月11日)

饶引之:为新闻自由献身的美联社记者

纽约——1951年,一位曾在中国报道动荡局势的美联社记者,在南京被以“间谍”和“反革命”罪名处决。68年后,他的名字终于被镌刻在美联社的荣誉墙上。

2019年12月11日,在美联社纽约总部,一场简朴却意义非凡的纪念仪式悼念了这位牺牲的记者——饶引之(Y.C. Jao)。作为一名中国记者,饶引之曾在政权更迭、社会剧变之际,持续为美联社撰稿,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饶引之于20世纪20年代赴美,进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成为当时少数接受现代新闻教育的中国人之一。归国后,他在国内教授新闻学,并创办英文报纸,被视为中国新闻教育的先驱。他身材高大,学识渊博,对新闻事业抱有理想主义热情,致力于推动中国新闻的专业化发展。

在美国驻华外交官的推荐下,饶引之于1940年代加入美联社,任职于南京分社。分社由后来的知名记者兼作者西默·托平(Seymour Topping)领导。在托平眼中,饶引之是一位具有现代新闻理念的人道主义者。然而,他的自由派观点和与西方新闻机构的联系,很快引起中国共产党政府的警惕。

1949年,随着共产党军队进入南京,外籍记者被迫撤离,中国本地的新闻人员成为稀有的报道资源。临行前,托平将南京分社的工作托付给饶引之,嘱托他继续记录中国的转型。

起初,饶引之对新政权抱有谨慎的期待。他相信中共关于“解放”和“改革”的承诺。然而,随着对言论空间的压缩,他的观点逐渐发生变化,并开始私下表达担忧。

1950年初,饶引之曾前往北京,试图为托平争取返回中国的签证,但未能如愿。回到南京后,他致信美联社香港分社,直言中国大陆对美国媒体态度的转变:“我必须坦白,北京不希望美国记者留下……日益激烈的反美宣传正在产生深远影响。”

即便如此,饶引之仍坚持每周撰写英文通讯,邮寄至香港。这些稿件主要基于公开报道与日常观察,无涉机密。然而,在1951年全国范围展开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这些工作被视作“为敌对势力收集情报”。

1951年春,秘密警察在南京、杭州等地展开突袭,大批知识分子和“反革命嫌疑人”被拘捕。饶引之亦在4月27日被捕,随后失联。根据托平后来在回忆录《在冷战前线》(On the Front Lines of the Cold War)中的记述,那之后,美联社再未收到饶引之的来信或报道。

4月29日,饶引之被处决,终年仅40多岁。

消息传出后,他的母亲悲痛不已,不久病逝;他的妻子靠缝衣为生,艰难抚养子女,最终于1960年代去世,亲属认为部分原因源于长期悲痛与贫困。

1983年,饶引之的家人向中国法院提出平反请求,遭到拒绝。法院称,他为美联社撰稿的行为构成“为帝国主义收集情报”,其文章“含有谣言、诽谤和反革命言论”。

2018年,饶引之的侄子饶吉龙致信美联社,请求关注其叔叔的经历。次年,美联社将他的名字列入“荣誉墙”——纪念在报道中殉职或受害的记者。

美联社执行主编萨莉·布兹比(Sally Buzbee)在纪念仪式上表示:“饶引之的死无法抹去他为新闻独立所作出的贡献。我们向他的勇气致敬。”

当天,饶引之的两个孩子专程从中国前来出席仪式。他的儿子饶健在发言中说:“这个仪式是对父亲精神的肯定。他用生命捍卫了新闻的真实与自由。”

对华援助协会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