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基督徒王洪兰等人(对华援助协会) |
在中国,一本《圣经》如何引发四年牢狱之灾?
(伦敦-2025 年 8 月 9 日)身在伦敦的华人律师方县桂(9 日)就其代理的广受关注的“王洪兰案”发表公开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关注该案件对宗教自由与司法公正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案件的核心——一位普通基督徒,仅因以补贴价格向信徒销售国家批准出版的《圣经》,便被判处近五年监禁,并处以高额罚款。
案件始于 2021 年 4 月。内蒙古呼和浩特的基督徒王洪兰与另外八名教友因涉嫌“非法经营罪”被逮捕。他们所被指控的“罪行”,仅是以低于市场的价格销售正规出版的《圣经》,并印制、分发一些福音小册子。方县桂律师强调,这些行为完全出于信仰传播的公益目的,未涉及任何盈利意图。然而,检方却将其描绘为一个涉案金额逾4000万元的“有组织犯罪集团”,并将王洪兰定为“首要分子”。
经过长达四年的审理,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法院于 2025 年 4 月 10 日作出判决,认定王洪兰等人构成非法经营罪。王洪兰被判处有期徒刑 4 年 10 个月,另处罚金 100 万元人民币。判决一出,外界对中国法律如何划定宗教信仰活动与非法商业行为之间界限的质疑声迅速升温。
信仰自由与法律模糊地带的碰撞
本案的最大争议点在于,中国现行法律体系下,出于宗教目的的非营利行为是否也可以被认定为“非法经营”。根据《刑法》规定,非法经营罪通常针对未经许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然而,王洪兰等人所销售的《圣经》为国家批准出版物,且其销售行为为补贴性质,并不具备营利动机。
“严格来说,王洪兰等人并非在从事商业性的《圣经》发行活动,他们没有盈利目的,”方律师表示,“这更像是一种基于信仰的公益行为,与政府补贴家电下乡没有本质区别。”
这一观点揭示了本案的实质:它并非典型的经济犯罪,而是法律对宗教行为过度解读的结果。法院与检方对《出版管理条例》中“发行行为”的解释,显然已偏离其原意,将一个宗教团体的信仰行为强行纳入刑事追责的范畴。
司法程序是否公正
方律师在声明中还披露案件审理过程中一系列令人忧虑的细节,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
例如,2023 年 5 月 8 日举行的庭前会议因公检法人员集体迟到而被迫中断,次日法院却突然强行开庭,使人对程序的正当性心生疑虑。令人不安的是,方律师本人在庭审前夕遭遇身份不明人士的跟踪骚扰,甚至住所门锁被撬,这些行为被视为对律师正常执业权利的严重侵犯。
此外,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拒绝采纳关于被告人宗教背景的证据材料,显示出对信仰文化缺乏基本尊重与理解,这也让外界对判决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产生重大担忧。
信仰的代价,制度的挑战
王洪兰案绝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信仰自由与法律边界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缩影。在一个社会日趋多元的时代,如何在维护法律权威的同时,保障公民宗教信仰的基本权利,已成为中国司法体系亟需面对的深层命题。
方县桂律师的公开声明,不只是对一起具体案件的辩护,更是对整个制度的警醒。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那些因信仰而遭受不公对待的人,共同推动一个更加公正、宽容与包容的法治环境。
对华援助协会特约记者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