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晟浮雕 (耿和提供) |
(华盛顿特区-2025 年 7 月 12 日)在中国人权律师高智晟律师遭到强迫失踪近八年之际,一座凝聚记忆与敬意的浮雕在美国天主教大学法学院庄严揭幕。这不仅是对一位不屈不挠、勇敢捍卫正义的斗士的深切致敬,更是一种沉默而有力的见证——对所有曾为信仰、良知和自由挺身而出者的由衷敬仰。
这尊浮雕由高智晟家人在 2022 年亲自构思与打造——从加州莫哈维沙漠收集了7,355颗子弹壳,共同完成了这一纪念作品。那些曾承载死亡与压迫的子弹,如今被融入一座象征希望与坚韧的雕塑,正如高智晟的生命轨迹——从苦难中淬炼信仰,从黑暗中开出光的花。
高智晟律师:从黄土高原到中国良心
高智晟的生命之路,始于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他 1964 年出生在陕西榆林市佳县的一个极度贫困的农家窑洞中,年仅 11 岁便失去父亲。年幼的他与母亲和六个兄弟姐妹艰难度日,靠采药、做苦工、下煤矿谋生。他的童年,被黄土和烟尘浸透,被饥饿和风雪雕刻。
但这片贫瘠的土地并未摧毁他对知识的渴望。他一边推着菜车维生,一边自学法律,凭着惊人的毅力和信念,终于在 1995 年成为一名律师。1996 年起,他在新疆乌鲁木齐执业,仅两年就将四分之三的案件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义务法律服务——这是他内心深处对公平的第一声回响。
2000 年,他将律所迁往北京,创办“晟智律师事务所”,并在 2001 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律师”。他代理过诸如“陕北油田维权案”等重大案件,维护上万名民众的权益。可真正让他为世人铭记的,不只是职业的荣誉,而是他对信仰自由的捍卫与对真相的坚守。
从 2004 年起,高智晟挺身揭露中共对法轮功学员的残酷迫害,接连致信中央领导,义无反顾地站在受难者一边。他的声音像雷鸣,也如火种——照亮了黑暗,也因此招致残酷报复。他被吊销执业证书,遭酷刑折磨,被判刑、软禁、失踪……却始终没有屈服。
2017 年 8 月 13 日,他在陕西老家再次被强迫失踪。从此,杳无音讯,整整八年。
在黑暗中,写下光的誓言
尽管身陷囹圄,高智晟律师从未放弃对正义的坚守。他在秘密撰写的书籍《2017年,起来中国》中写道:
“我要用每一次微弱的思绪,抵抗他们的塑造。我知道,未来不属于黑暗。黑暗可以遮住我的眼,但遮不住我的信仰。这些信念,一笔一划地刻在灵魂上。等光来了,我还要替更多人说话。”
他的文字像是从血与骨里流出,如火中结晶,锋利、灼热而温暖。正如评论者“川页@qiufengzhang77”所言:“酷刑、流放、失踪……这些不是高智晟生命的定义。真正定义他的是:在一切非人的待遇中,他始终坚持做‘人’。选择不妥协,选择不沉默,选择不变形——这才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珍贵的遗产。”
浮雕揭幕仪式上的呼声
在揭幕仪式上,多位人权活动家和法律界人士发表了感人肺腑的演讲,共同铭记这位良心未泯的斗士。
人权活动家陈光诚先生在高智晟浮雕前愤慨致辞:
“一位人权律师被中共独裁政权绑架失踪马上满八年了,没有任何消息。已没有任何借口为这样的暴政说话。”
美国天主教大学人权中心主任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律师在致辞中表示:
“我认为每一位律师——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应该学习像高智晟律师那样,为了重要的事业甘冒生命危险。”
“当我站在这座雕塑前,仿佛看见了他本人,那份熟悉,那份温暖,让我感觉这里就像家……这是对我丈夫一生信仰、勇气与奋斗的深切肯定,也是对所有为真理牺牲者的最崇高礼赞。”美国天主教大学人权中心主任 William Saunders 先生本人就是人权律师,他在致辞中说,我认为每一位律师——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应该尽量像 #高智晟 律师那样,为了重要的事业甘冒生命危险。https://t.co/lZNk24Qu0m https://t.co/Yeoy2RqRBS pic.twitter.com/eBrMi2Po8E
— 高智晟律师关注组 (@freelawergao) July 11, 2025
她代表家人表达感谢:
“在他被强迫失踪近八年的日子里,是你们的关注、支持和坚持让这份信仰不至熄灭。这不只是纪念高智晟,更是在传递希望和勇气。我代表全家,代表生死未卜却从未放弃希望的高智晟,向你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记住他的眼神,也记住那沉默的呐喊
一位网友“陶”在社交平台写道:
“那熟悉的造型,那眼神中坚定又温柔的力量,仿佛他仍站在我们中间。他的自由被剥夺,音讯全无。但在这里,他被认真纪念,被温柔安放……正义不会永远沉默,良知终将留下痕迹。他没有真正离开,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与我们同行。”
这座浮雕,不仅镌刻着一个人的悲壮与坚持,也托举起一个民族良知的灯火……它提醒我们:纵然黑夜深重,但正义终会如晨光破晓。那些为信仰、自由和尊严挺身而出的人,即使被压制,也不会被遗忘。正如《圣经》所说:「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 哥林多后书 4:8–9
愿这浮雕不只是一段记忆,更是一份召唤,召唤我们继续走在为义受苦、却始终有盼望的道路上。
对华援助协会特约通讯员高珍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