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涌:身兼教师与传道师的当代学人求索之路
值得深味的是,从中共官方媒体发出的消息,到体制内学者纷纷着文的纪念,再到民间异议人士、维权群体纷纷表达的哀思,网络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悼念缅怀高潮。一个学人去世引发如此关注纪念热潮是中国大地多年来罕见的现象。
然而,查找维基百科及百度百科,却发现介绍傅国涌先生的文字都极为简略,其中许多关键性材料没有提及,显然对傅国涌先生生平缺乏全面而深刻的陈述。
据百度百科介绍,傅国涌(1967年1月-2025年7月7日),出生在浙江省乐清市大荆镇雁荡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毕业于温州教育学院,教育学者、历史学者、作家,定居杭州,主要关注中国近代史、百年言论史和知识分子问题等。代表作有《叶公超传》《寻找中国之美》《百年寻梦》《追寻失去的传统》《发现廿八都》《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等。
1986年,傅国涌入读温州教育学院中文系;1987年9月,任雁荡山一所乡村中学的语文和历史老师,三个学期后离开讲台,开始“十年苦读”,后一边在企业工作,一边求学写作。自1999年起,先后在《书屋》《随笔》《东方》《老照片》《文汇读书周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近200万字;2003年,出版48万字成名作《金庸传》,引发关注。 2010年,被《时代周刊》选为“影响中国时代进程一百人”中的十位知识分子之一。 2017年,回归讲台,前往儿童教育第一线。同年10月7日,在杭州创立“国语书塾”童子班。 2021年,央视频播放与之有关的教育纪录片《教书匠》第十一集,真实记录了他和孩子们与世界对话的瞬间。 2025年7月6日,在朋友圈宣传即将重版的著作《寻找语文之美》。 2025年7月7日凌晨,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9岁。
相应的维基百科介绍更是简单。也许由于一些不可言说的政治原因,这些介绍中最为关键的事关傅国涌先生人生重大抉择的事没有记录。
傅国涌先生不仅是个坐而论道的严谨的学者,同时是个起而行之的知行合一的行者。这些介绍中缺失了他在人生旅程中最重大的两次坐牢的经历。 1989年北京爱国民主运动起来后,当时在乐清县乡下中学教书的傅国涌先生毅然前往北京亲身投入那场运动,日夜坚守在天安门前,也正是在那里幸逢正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浙江才女曹女士,两人后来喜结良缘,成为历史性佳话。
“六四屠杀”后,傅国涌先生因前往山西宣传民主,被拘押后劳教两年。出狱后,傅国涌在杭州定居,致力推进中国民主,经常与同仁研讨社会问题,为中国社会疾苦发出民间良心呼喊。 1995年他联合浙江民主人士向全国人大发出呼吁政治改革的公开信,因此再度被判刑3年。傅国涌先生先后为中国民主进步入狱5载,这5年促进了他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后来有人问他如何对中国社会养成那么丰厚而深邃的思考时,他半开玩笑地说:“当你进去5年修炼后,就明白了。”可见,青年时期傅国涌为中国民主身体力行而几度受禁对其人生思想有着重大影响。
傅国涌先生为中国民主进步作出极大努力且付出沉重代价后,并没有因此灰心,而是顽强坚守人生信念。出狱后他通过艰辛耕耘,用文字来感染中国社会。 1999年后,他笔耕不止,成为著述丰厚的作家,而他的文章中饱含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从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光亮。曾有朋友笑称“国涌著书比我阅读还快。”之所以傅国涌先生有如此强劲的创作激情与力量,皆因一份巨大的社会责任与生命使命在驱使。
更值得这个时代理解傅国涌先生的是,傅国涌不仅信奉了基督教,而且还成为了一家保守的家庭教会的传道人。他曾经说,让中国转向现代文明得靠教师、律师与牧师这“三师”,可见其对中国前途命运从知识传承,到法治建设,到灵魂建造的深层思考。他自己也为此投入了毕生努力。
中国致力于推进民主法治进步人士中很多人后来都皈依了基督教,但如傅国涌这般义务投身教会传道工作的人并不太多。可见傅国涌先生人生选择都是以生命为代价去投入兑现,而每次选择都是深思熟虑下的真诚信奉。
傅国涌先生从教师到作家,再到传道师,都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真谛,为了促成中国告别野蛮极权而实现向现代民主宪政文明转型。这条人生教师到牧师的求索之路,正是承载着自辛亥革命至今中国良心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这条路充满艰辛,洒满血泪。傅国涌先生以59岁短暂生命诠释了一个当代学人矢志不渝求索社会进步、民族文明与个体生命的永恒课题。
傅国涌先生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那丰厚的著书,传奇的人生,为当代学人树立了知行合一的典范,留给后人永远的思考与追寻。
傅国涌先生永恒安息!
202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