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义与灵性



10/30/2017

目的:从灵修观去理解当下教会对社会公义的态度,从而以新的角度:「在体灵性塑造」(Embodied Spiritual Formation)去理解信徒灵性需要,从而建构一个对应的灵性操练模式,并以实践公义的灵性为例证,去回应信徒的灵性需要。最后以新的灵性操练模式去重建信徒及信仰群体——即教会的灵性。

近代基督新教的灵修观(现况及问题)

香港雨伞运动(图:网络)

现在一般教会的属灵观着重两个层面,就是将属灵量化及偏重于个人的避世的苦行式灵性操练。教会着重个人的质素,而教会对属灵观的牧养及教导跟学校的教育模式相似,不过教会衡量「学生」的成绩优劣不在于分数,而是属灵程度,即「灵命」。而这如何量化呢?被称为灵命高的通常都是有优良品格:顺服谦卑、温柔良善有礼;恒常读圣经、祈祷、灵修;有稳定教会生活又热忱于教会事奉,数量愈多往往被衡量为灵命较佳。

而避静式的灵修,就是一种强调静止、苦行式而且着重避世的灵性操练。这种灵性操练的特性在于刻意营造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气氛和情况之下进行:走到偏静无人的山上或海边,离开日常的生活场境,安静好几小时,作默祷、默观及沉思等的灵性操练;另外现存惯常的灵修传统,就是鼓励信徒每日都有「与神亲近」的时间︰如每早起床,开始一日繁忙的工作之前,安排片时的安静「与神亲近」时刻,好使灵修者能从中经历与神同在并从中得力。这都是教会一般对信徒作灵性操练的教导,其操练的好处在于整顿心灵缺乏安静的都市人的灵性。

以自身经验而论,这种偏侧于避静式的灵性操练存在着漏洞而且衍生使人关注的问题。避静式灵性操练为着要安静心灵,场境的要求都是与外界隔绝的,引致容易使操练者产生灵性操练有需要与日常生活分开的假象,逐渐形成「属灵」与「属世」的事与追求都是二元划分的误解;因着侧重于对避静式灵性操练的高举,导致现今的基督徒谈及灵性的素质时,其联想都会偏向内在的追求个人品格与德性的提升,灵性操练亦着重于深化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个人关系(I-Thou relationship);在这连锁反应之下,带​​着这种灵修观的信徒所组成的主流教会,使其信仰的著重点可能相对地离地;重点偏重于基督徒君子的道德品格性:谦和有礼,包容忍耐的和平之子。

又因着这种灵修观,使得很多教会及信徒都不会热心于社会公义的争取及伸张;反而往往态度温和,选择避谈或淡化论及政府的施政或社会结构出现的问题;导致教会在辨明上帝心意,指出谬误的先知角色模糊。 「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六8),仿佛成了形态上的品德模范,却失去实质的行动力。在平稳的社会气氛尚可,但当时局变得动荡不安,便明显见到这灵修观所带出的问题。

香港雨伞运动(图:网络)
灵性塑造的改变

现在主流教会的灵修传统偏向静止及头脑的领受。比起纯粹的认知和理性,愈来愈多基督徒认为实践更是灵性塑造非常重要的环节。他们在寻找一套灵性操练的方法可以牧养一个更全面的信心。他们亦正在寻求一个既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意义,而同时更直接连系到当下时势的信仰呈现,及能够塑造灵性的生活解读。

在体实践的灵性塑造的两个层面:内住与外显。

灵性塑造其实从来都不是只有向内进深或「向上」与主连结。就如听道者必须透过行道才算真正遵守和明白上主的教导;信徒必须透过实践,才能真实地经历到灵性确确实实地被塑造。
卢云(Henri Nouwen)认为灵性塑造包括外显与内住两条路线。 "Spiritual formation requires both journey outward and journey inward."

内住包括:独处、默想、祷告、默观等向内心深化的操练。重点是领受、沉淀及消化。而外显的部份,就是强调与世界连结的使命、见证及态度。就如信心和行为,是硬币的两面:必须有行为去确定灵性的领受,两者互动而不能割裂。

马丁路得金亦有类同的灵性塑造理解。他的灵性操练来自两个层面的虔诚:个人层面与神建立关系的内在虔诚(inner piety),及以行动回应社会议题的外在虔诚(outer piety)。

对于马丁路得金而言,一直牧养着他内心的虔诚正是与一般信徒一样的灵性守则:恒常的祈祷,常存信、望、爱。至于外在虔诚的灵性操练,就是将他内心的虔诚转化成推动神的公义得而彰显的社会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因着马丁路得金心内存着爱心及盼望,故他带领及提倡的黑人平权运动是非暴力的。

当心里的虔诚的催迫之时,马丁路得金不得不动身为这不公义的社会发声,否则,沉默只会是助纣为强,成了恶魔的帮凶,故此马丁路德金认为他的坚持可说是不由自主的,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对圣灵敞开,由祂带领和使用,激励他为非暴力的爱,如予他莫大的勇气为公义发声之外,内在的虔诚也启发他重视及重建人的尊严。

在体灵性(Embodied spirituality)
信徒对灵性追求出现了新的趋势,是一种在体(embodiment)的灵性实践。
他们通过身体的经验得到「灵性实践」上的满足——无论是视觉,听觉,触觉或身体。他们重视个人整全性和群体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崇拜时与会众一同以诗歌敬拜中,享受当中的灵性塑造;从而进一步在较大的社区,他们期望用身体活出基督教的教义,而生活并委身于一个特定的信仰群体,既可以满足自己灵性塑造的需要又能满足为他人服务的愿望。追求「在体灵性实践」的信徒通过社区,并透过各种形式表现自己的灵性,以具体的形式私人和公共地寻求灵性塑造体验。个人的满足不再是参与服务活动和文化交往的首要目标,活现他们的灵性并公开地活出信仰的承诺成为了积极面对社群的动力。
效法耶稣道成肉身的在体灵性实践

简而言之,信徒认为生活中经历神和直接活出信仰的灵性,是对生命一个既基本又重要的原则。信徒会问:「我的信仰如何回应当下的处境?如何在当下活出信仰使人看见?」信徒寻求个人的灵性体验和自我实现。

在体灵性的信仰实践让信徒积极思考如何活出信仰,并渴望学习道成肉身的耶稣:效法耶稣如何与世界互动,思考耶稣对门徒有什么期望?他们敏锐于在主流社会结构以外,被边缘化的他者,穷人和被压迫者,在当下的处境更会抗拒社会的不公,积极的回应,以此作为他们对自己所属的信仰群体和周边社区的承诺;同时每位耶稣的跟随者都会愿意付出责任和代价。

因此,他们灵性的塑造发生于个人与社会两个体验层面的互动:透过从事人际和社会环境中参与,又从积极的个人生活,包括自我反省来培育灵性,实践其个人灵命的承诺,并期盼着推动社会转化。
香港雨伞运动警方释放催泪弹
(图:网络)


公义与灵性】二之二(UCC三一论坛论章) 牧羊犬

在体灵性塑造的灵性操练 (Embodied Spiritual Practice):公义实践

「在体灵性实践」的灵修观

灵性操练(灵修)可以有很多定义及方式,但重点是建立与神有亲密的关系;众多的操练中最基本的核心价值及目的就是恒常地体验及操练「神同在」。 (Constantly practice the presence of God)

「在体灵性」(embodied spirituality) 的灵修观,给予灵修持久性及确实的实践方向。这种灵性操练不只在我们选择的时间、预设的程序中进行,这是个二十四小时七日都在发生的事件,即是我们的生命就是在灵性塑造及操练当中,从没有抽离。以此向度理解,我们日常面对的每件事,便没有属灵或属世之分,当中包括社会的一切议题,我们的回应没可能跟自身灵性割席。透过在体灵性实践的灵修观,在生活的一切体验中经历上主对我们身心灵的供应和应许,又寻找与耶稣属性相遇的时刻,灵性因此大得满足。

灵性操练,不论是个人或群体层面,都不应该只停留于不断经验神同在,而是从中转化成愿意承担责任的行动。

因信称义的灵性

基督群体既然称为「因信称义」的群体,而「因信称义」的重要性绝非只在于救赎论或宗教改革时的信仰核心;信徒因信而得称为义,成为「义人」 。既成了「义人」,便有「义」的灵性。这灵性理应对社会的公义敏感及有所承担;面对那些有缺失的人及群体,更不可能置之不理。又因着这灵性的推动,「因信称义」的群体会渴求公义,但近年香港多个社会议题,尽显不义,公义未能得以伸张,基督徒理应凭着信、望、爱的灵性,站在被欺凌的一方,为他们争取和为公义而抗争。

公义,是上主的属性,是义人该有的灵性;从实践中让人看见「义」的灵性,是义人在世该为主而作的事。

公义的灵性塑造

从「在体灵性实践」的方向去理解信徒的属灵需要与追求,去建立新的灵修操练理解和模式,进而改变传统教会看「属灵」与「属世」的二分观念,可肯定关注社会议题及参与社会运动,有助信徒的属灵生命,和公义的灵性塑造。

因着「在体灵性实践」的灵修观强调灵性与社群的高度互动性,也因应着社会的情况,某些灵性会更加需要而且渴望得着彰显,而灵性也因此特别被陶造更新!例如当社会弥漫扭曲的价值观,充满着不义和欺压,信徒就会产生强烈的意识,渴望在身处的社群,透过实质行动,去实践公义的灵性;过程中经历得着公义得着彰显,而且借此与公义的主相遇,过程中灵性得到塑造更新。

信徒会致力于实践公义,使公义得着彰显,成为社会中的良知,美好的见证。

Embodied Spiritual Practice model

香港雨伞运动(图:网络)
在体实践性的灵性操练模式 (Embodied Spiritual Practice Model),有两个重点:强调透过实践,经历神的属性及自身灵性的真实;之后以辨识经验,让个人及群体的灵性得着塑造。

在体实践性的灵性操练模式的五个循环步骤:

1 灵性个体 Spiritual being ==> 2. 进入场境 in context ==>3. 灵性实践Encounterment ==> 4. 辨识Decrement Debrief==> 5. 灵性得着 enlightenment.

1. 灵性个体 Spiritual being: 我

一个有灵性的个体。个体的灵性建立于对上帝属性和自身灵性的认知(即属灵生命)。可透过崇拜、读圣经、祈祷、默观、独处等崇教活动建立;这亦是卢云所讲内住之旅的灵性塑造部分。

2. 进入场境 in context:

灵性个体带着自身的灵性进入场境,又因着场境的特性会产生不同的期望。这些期望会直接影响我们灵性的反应、实践的重点及渴求。

以79日的雨伞运动为例,它的处境:如于不满8.31发动的大规模罢课,到9.26 集结政总门外抗议;学民硬闯重夺公民广场,警方的过分暴力,胡椒喷雾,9.28催泪弹⋯ 大批市民上街声援,争取全民真普选。在旺角,金钟,铜锣湾发生市民占领街道,79日的雨伞运动。当中充满大量画面和在体灵性塑造灵修的场景与素材。

3. 灵性实践Encounterment

就着当中发生的事情,透过行动实践去了解和实现(actualised) 自己的灵性。过程中灵性得以塑造、更新,经历神属性的同在。在例子中透过实践公义,灵性个体会可以从灵性塑造的向度去感受、观察和提问:

• 上帝的公义是什么?我的公义是什么?两者有何异同?

• 因着公义的灵性,在不同的场景中我们有何反应?有何感受?

• 在与不义的人和事正面交锋的时候,我公义的灵性有何变化?又或我为公义的缘故,能坚持或做什么?

• 在实践公义的灵性是,我有何感受?

• 可有发现圣经的教导,回应着当下处境当中?

• 如果耶稣在,祂会如何反应?

这一连串问题和发现,在实践灵性中非常重要,是帮助我们灵性塑造的成份。从实践中理解公义的灵性,要透过具体的实践,在体灵性得到满足, 灵性得到塑造及牧养。

4. 辨识Decrement & Articulation

由于「在体灵性实践」是高度个人经验主导的灵修模式,(其实大部份灵性操练都是经验主导的!)辨识使信徒更清楚及理解当中的得着及疑问,故此辨识这一环相当重要。

辨识可以透过个人反思,与祈祷或分享进行,从中了解自己的灵性,而更重要是在所属的群体中分享,让主观的个人灵性经验达到更全面客观的辨识,避免「走火入魔」。灵性塑造实践的肢体需要空间和可信任而又愿意聆听的群体,让他们分享经历,故此教会和团契扮演辨识属灵经验重要的角色!

5. 灵性得到更新及牧养!

在一个场境中,信徒透过行动体验到公义的灵性,因着灵性得以实践而进一步得到满足。同时这种用灵性角度去辨识事情,让我们超越了单凭头脑知识认识上帝,从实践中更可能与神的属性相遇,从个人亲身经验中实证神的属性是否真如圣经所描述。

而在群体分享及辩明过程中,群体的灵性同时得以塑造和建立!

在体灵性:个人及信仰群体的互相灵性塑造 -

从专注个人到建立公共灵性的新群体

群体的灵性塑造,也是极其重要的焦点。因着个人的灵性透过参与任何模式的运动而被更新改变,然后带回原本自己所属于的信仰群体;又透过辨别与批评性讨论后感染及更新这群体的灵性,倍增了其影响力。另外,在同一运动中有着同样体验的参与者又可能聚集在一起,经过辨别及讨论后,集结成一种新的灵性群体,如UCC。

透过参加者积极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奠定了集体行动的基础,同时亦建构出群体的灵性。教会是基督教集体行动的最基本单位。社会运动中的各参予者,包括当中的基督徒,可以在当地的地方教会彼此分享及分析经验。通过分享他们的见解开始勾画新机会、采取行动的轮廓以及潜在的制约因素。在这情况之下,解释了参予者何以同时成为社群中的见证人,又是导致社会得以变化的推动者。

教会行公义显灵性

在体灵性塑造,以灵修模式为推动力,基督教群体必须采取积极的方法,承担社会责任来回应信徒灵性的渴求,让他们可以实践及塑造其灵性。同时借此叫社群去体现基督教的灵性。教会不再可能独善其身地站于高地而抽离于民间社群的防御性策略。公共良知是直接而且连接于社会期盼的道德价值 ,应是基督徒群体灵性在社群中彰显的重要一面;透过社会运动,其灵性就可以积极地展视于社群当中。让社群能经历这些灵性的真实。

教会作为在世界的先知,必须有勇气和回应的社会问题。在有需要时必须随着本身的灵性,带着圣灵的能力,纵使要面临猛烈批评和反抗,基督徒群体(教会)都必须以具体、且实质行动去坚持守卫人的尊严,作出艰难的决定。而且,以教会在社群中公义的符号,有责任使公义的灵性展现于社群,使人们可以体现到公义的灵性在复杂情况下而作出的各种如道德性的决策。要能使社群作出最适切于事件的道德决策,基督徒群体参与在事件当中是必须的先决条件。

UCC的灵性塑实践及期望

公共灵性能得以形成,活跃参与分子首先需要在他们自己的信仰群体中,证明他们如何通过不断参与社会运动,使其灵性日益成长并正面地影响生命。之后可透过所属信仰群体的网络,将信息传递到更广阔的信仰群体(如由地方堂会延伸到整个区会或联会)并鼓励其他个人参与。这班活跃参与分子,以提出基督徒的灵性作为由转化个人转型社群的起点,然后通过培养基督徒群体和催化其他人参与,逐渐建立一个对社会有责任心和正面影响力,且有基督教信仰价值的创新公共灵性群体。这正是UCC以教会身份,参与在个人肢体与群体灵性塑造的角色和期望:提供一个在体灵性塑造辨识的空间,肯定并赋权予肢体,鼓励他们回到自己所属群体,以生命影响生命,感染其他信徒,共构一个能彰显基督灵性的群体。

(本文为作者于十月十六日在伞城网上教会「三一论坛:公义与灵性」部份的讲章。作者联络方法:伞城网上教会:https://m.facebook.com /UmbrellaCityCyber​​chu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