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傅希秋牧师帮助陈光诚



5/10/2012

对华援助协会翻译

(华盛顿邮报记者帕米拉·康斯特伯5月2日德州米德兰报道)一个星期前,傅希秋在中国还是一位名气不大的宗教权利捍卫者。不太可能位于米德兰这一处于西部德州、灰尘遍地之石油重镇的非盈利机构对华援助协会,过去一直关注“家庭教会”的困境,反对强制节育及堕胎,推动以书信方式声援狱中的牧师们。

过去72小时内,傅希秋已成为中国十年间最严重人权危机中的国际媒体人物。正当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本周即将与中国官员展开关键的、范围广泛的对话之际,异议人士陈光诚逃离软禁、躲入美国驻北京大使馆,而突然引发这场危机。

将自已说成是陈光诚“使者”的傅希秋从此被媒体电话、谣言、小道消息,以六、七种语言包围。星期三上午六点,美国官员从北京打电话给傅希秋,告诉他陈光诚已经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并将很快公布。现在,傅希秋正匆忙赶往华盛顿,就陈光诚案件的进展,在国会山作证。

“傅希秋是我们的英雄。这件事之前,我们多数情况下不为人所知。现在,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找傅希秋。”对华援助协会的一位头发花白的秘书西莉亚·哈里斯(Celia Harris)这样说道。像许多当地支持者一样,她也是米德兰一家大型基督教社区教会的成员。傅希秋1997年逃离中国后,是这间教会帮他安顿下来。他现在是位牧师,也是对华援助协会的创始人和负责人。

傅希秋是一位学者和活动人士,成长在共产党统治之下的中国。据他讲,1989年天安门大屠杀之后,他找到了上帝。镇压行动让他失去幻想。他说,他充满痛恨和绝望,直到他读了一位基督徒教师偷偷带到中国的一本书。他开始在秘密圣经学校教课,1996年被秘密警察逮捕。一年之后,他携妻子逃离他的公㝢,逃到美国,部分原因是他要保护妻子免遭强制堕胎,因为她没有得到工作单位的怀孕许可。


傅希秋和陈光诚出生在同一个省份。陈光诚不是基督徒,但他富有同情心,公开批判北京强制节育及堕胎政策。这也是美国宗教团体指责中国的核心问题。

“我总觉得我和陈光诚有种天然联系。”傅希秋星期二晚些时候在接二连三电话间的短暂空闲时间表示。随着午夜临近,问题也越来越多。互联网上充斥着陈光诚即将达成协议的谣言。“我选择在美国平安地生活。但他觉得中国的体制会改变。他想留下来,成为转变当中的一员,即使是在遭受许多苦难的情况之下。他相信,百万蚂蚁可以撼动小山。对我们所有人来讲,他是一种勇气的象征。”

傅希秋远非一位呆在偏远德州的空想活动家。他老练地参与中国的人权工作。他帮助了部分志愿者,有些人构建了一条秘密通道,上周将陈光诚迅速而神秘地自他的农舍带到美国大使馆。他和活动人士的秘密网络一直保持联系。不过,他拒绝透露他们的联络方法。

星期三上午,美国官员宣布与陈光诚完成谈判。傅希秋立即提出置疑。中国的友人一直以推特和短信方式表示,陈光诚和他的家人失踪、受到威胁,或被困在医院挨饿。傅希秋一直在会议桌前用笔记本电脑和三部手机工作,连番接受电台和平面媒体采访。他一再对陈光诚的安全表示担忧,谴责草率达成的协议只是为美中对话铺平道路。他说,“他们想在精美晚宴前清除障碍。”

傅希秋十年前创办对华援助协会。该协会在华盛顿和洛杉矶设有办公室,但他决定将总部设在米德兰这个一眼望去满是油井、牛场、平坦硬草地的小镇。当地中国出生的居民不足100人,但许多基督教会成员慷慨资助他的事业。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张前总统小布什与他和中国家庭教会及异议人士的合影。小布什总统曾在当地生活过。

谈到十年前接纳他家人的社区,傅希秋说,“这里属于圣经腰带地区。”“米德兰人心量大,关爱自由。” (译者:“圣经腰带”是指美国中南部基督教最发达的几个州,仿佛是美国的腰带)

当地一位名叫丹·戴恩(Dan Dane)的支持者是位直率的律师。他星期三来到傅希秋的办公室,对陈光诚表示担忧。谈到在他家游泳池为中国难民施洗时的激动场面,他轻声笑了起来。

“我们不只是关心星期五晚间的美式足球和石油财富。这里的人们也有运见。”他说道。

尽管傅希秋长期以来有他的宗教见解、现在又高调推动陈光诚所从事的事业,他对中国发展的分析是复杂而细致的。尽管他对某些美国专家有关接触中国将最终带来政治和社会变革的主张表示怀疑,他坦承中国的领导层正在发生变化,至少表面上中国已开始重视民主制度和原则。

然而,傅希秋对中国当局深表怀疑,指他们在与西方打交道时充满戒心,在打压像陈光诚这样的令其难堪的异议人士方面毫不手软。

“他们做了很多承诺,但你知道,美国人一走,他们就变卦。”他如是说道。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lifestyle/style/bob-fu-once-obscure-crusader-of-rights-in-china-is-now-famous-for-helping-dissident-chen-guangcheng/2012/05/02/gIQAz8lYxT_sto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