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教会阿Q”?



12/07/2015

胡志伟


  就笔者多年来与不同教会领袖的接触与交手,越来越体验柏杨于《丑陋的中国人》(1985年版) 所言 :「我们的丑陋,是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丑陋。」柏杨如同鲁迅一样,深感中国文化积习的陋习,喜欢「假大空」,不能接受事实的真相,总有法子来自圆其说。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位瘦弱常的小人物,每当他受人欺负时,阿Q总在心裡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就心满意足的走了,这就是所谓「精神胜利法」,这正是阿Q不敢面对现实而产生的自欺自 大表现,如此自圆其说,就满足了阿Q心理不平衡。


  教会裡多的是这类阿Q,他/她们活在虚假的「堂会世界」,年日越久便会与真实世界脱节;更严重是这些「教会阿Q」,一旦上位成为领袖,这种领袖更会以「属灵口吻」取替「常识」来处理事情。由于这类「教会阿Q」不能面对实情,每当有人对堂会表达意见或批评,典型回应是对方不明白与认识我们的传统与做法,更有些会质疑对方动机与意图,还有些会「倚老卖老」(我在堂会事奉年日多过你,你识什么东东) !


  当领袖缺乏自知之明,不理解人性的幽暗面,越认为自己爱主爱教会,就会逐渐变成「教会阿Q」,否认现实,活在自我陶醉的世界裡。从善意角度看,康希牧师可能也是一位「教会阿Q」? 笔者不相信康希牧师一开始就存心不良,有意以「自欺欺人」方式来挪用教会款项;他一心要成就「文化使命」,透过师母何耀珊「跨界计划」要打进荷里活乐坛,谁不知后果是教会领导层失掉了常理判断,带来了判罪,要坐8年监。


  类似「教会阿Q」胡裡胡涂事件,也同样发现于本港不少堂会与机构,只是这些丑陋行径未被揭发于公众面前。多年前「影音使团」声称发现了「挪亚方舟」,要求信徒奉献支持,其后方舟被揭发为失实「谎舟」,这间机构从没有向公众与教会作出明确的交待,只让事件不了了之。昔日,有若干名牧与神学院讲师等为「挪亚方舟」背书支持,一旦「谎舟」事实放在眼前,没有一位原先支持与背书的教会领袖为事实错失而道歉认错,这些便是典型「教会阿Q」。


  「教会阿Q」行走江湖,就是这副模样,甚至自怜地解说 :「我只好心支持某项福音事工,我怎有时间心力来了解那么多 ?」当若干事工出现问题时,这些自欺欺人的领袖通常比阿Q更识「闪身」退场,或把问题推予当事人及第三者。


  「组织学习之父」艾吉里斯 (Chris Argyris, 1923-2013) 提醒领袖要留意人性的防卫机能;「教会阿Q」不自觉会有「定型化盲目」 (patterned blindness) :「在具体的作为上,这意味着我们会倾向于不鼓励别人来检验我们的观点,也不喜欢把我们的主张放在阳光底下接受公评。」于是教会领袖从来不肯承认最大问题乃在本身,却怪罪于外,从未于过往到现在的错失中有所反省与学习。艾吉里斯称这些表现为「熟练的无能」(skilled incompetence),「教会阿Q」便是这样专业地无知与无能。


  另一本探讨领导盲点的《别找代罪羔羊》(Leadership and Self-deception),认为「自欺」正是组织中人事问题的核心关键。自欺让「教会阿Q」无法认清问题的实际成因,当「教会阿Q」无法认知事实的全部面貌,构想的所谓「对策」只让问题更加恶化。真正问题不在周遭事物,乃在于领导层对事实的无知,甚至拒听或偏听,结果是长期生活于自欺欺人状态下。只要「教会阿Q」面对事实,放下面子与「固执的无知」(自欺),如认为某位同工是团队队工的最大阻碍,或把异己视为麻烦与威胁,能有自知之明,改变思考与行为,就会带来组织的改变。


  「教会阿Q」个个是好人,不是坏蛋;但这些好人如同董建华一样,与时代及现实脱节,很想为教会好,谁不知他的出谋献策,并不得人心。笔者深明要改变「教会阿Q」不容易,可能我也是一位自欺欺人的「教会阿Q」,除了于将临期第二主日求神不要让我成为「老懵懂」,要除掉自闭与自欺;更重要是知道何时应该「离场」退下来,不要成为另一世代人的拦阻。教会不能更新,因为有我这位「教会阿Q」!



编按:本文转载自香港教会网站(http://www.hkchurch.org),作者为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