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上帝才能反抗专制主义



11/30/2015

taxinfo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一个文明发达昌盛与否,表面上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取决于对权力者的驯化。无数实践证明:人民若想幸福,最重要的就是驯服统治者,把他们关进笼子里。把统治者关进笼子,就是让人民掌握监督权。统治者只能享受有限的隐私,没有暗箱操作的机会,从而大大减少腐败的可能。1215年英国颁布的大宪章,第一次把法律的项圈成功地套到了国王的颈上。经过反复较量,到1689年,王权成了摆设。


 是谁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是谁使王权成了摆设?有人说,是人民用人权的“紧箍咒”把统治者逼进了笼子。那么,请问:一盘散沙的人民为何有如此大的能耐?是谁把他们组成了抗击专制王权的钢铁长城?是谁避免了他们重走专制的老路?

 答:是信仰上帝的基督教。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1889-1975)说:基督教会是野蛮文明过度到正义文明的桥梁;宗教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人类文明生机的源泉。

 基督教的伟大,在于它通过信仰把人们组织起来,结成了抵抗王权的统一战线,终于使王权受到制约。其它神权和儒教都没有办法把受压迫的民众团结起来,当然就制约不了王权。没有团结合作的组织,个人面对强大王权将一事无成!事实上,1215年,英国贵族是在教会大主教的策划下起义的,而《大宪章》的签署被学界公认为现代民主宪政的第一步。

 神权是精神的威权,需要人们心灵的认同,是一种分散性的权力。帕斯卡尔(Pascal)说:“正义与权力必须合一,如此正义方有行使之权力,权力也方能符合正义之要求。”神权最初就是一种具有正义性质的权力,否则,难得得到人们心灵的认同。而王权(即政府的权力)是人际的威权,以暴力作后盾,是一种垄断性质的权力,属世俗的范畴。众所周知:思想支配着行动,精神支配着物质,因而神权理应高于世俗王权。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公权力受制于一定的正义理念,脱离赤裸的暴力。王权若没有神权的监督与制衡,王权就会堕落腐化,成为人间的祸害,社会就不能良性发展。所以,宗教对政权精神指引是必要的。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个人和家庭都无法与专制政府抗衡,唯有基督教会是抵抗专制王权的中流砥柱,勇敢地抗击来自各方尤其是国家对个人权益的侵犯。上帝对国王有一种威吓作用,国王如果欺负老百姓、迫害反对派,死了要下地狱的。上帝反对人们拜人、拜物,这是抵制专制的灵性基础。信仰神的人坚决反对崇拜人,反对给领袖下跪,这成就了西方人的骨气,诸侯贵族和市民都打着圣经的旗帜反抗王权。中世纪西欧各国都服从教皇的仲裁,皇帝也要教会加冕。王权因为有神权的制约,显得相对的弱小,代表垄断势力的王权较易摧毁,从而诞生了分权民主。所以,在国家专制主义横行的地方,几乎毫无例外地要对基督教会进行压制。基督教会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是一个国家人权与民主状况的晴雨表。

 1.犹太教对专制王权的最初抵制

 产生伟大的希伯莱文化的地方——现今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地理环境在四、五千年前比中国夏、商、周要糟糕得多,亚伯拉罕、雅各多次因大饥荒离开家园到埃及,以至他们的子孙在埃及当奴隶4百年。犹太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偏重自我意识和自由精神的文化。所以犹太人才无法忍受埃及统治者的压迫。

 去吧,摩西,
 去那远方的埃及
 告诉老法老,
 “让我的人民离去。”
 让我的人民离去,
 他们无法忍受残酷的压迫。
 去吧,摩西,
 去那远方的埃及
 告诉老法老,
 “让我的人民离去。”
 “主是这么说的,”
 勇敢的摩西说,
 “让我的人民离去;
 如果不肯,我就将你头胎孩子打死
 让我的人民走吧。”
 去吧,摩西,
 去那远方的埃及,
 告诉老法老,
 “让我的人民离去!”

 《圣经》记载,上帝听到以色列人的哀声,委派摩西带领他们离开埃及。摩西顺服神的召呼,将神的吩咐正告埃及法老:“容我的百姓去!”为了使法老正视这一从神来的命令,摩西借着神的大能降灾,审判埃及。在这期间,法老数次答应让以色列人离开,可是当灾情有所缓解时,法老竟又出尔反尔。最后神降下了第十灾,这一灾终使法老容许以色列人离开。在降下第十灾的那天夜里,神派灭命的天使巡行埃及全地,天使“逾越”过那些以涂羊羔血为记号的房屋,而将埃及一切头生的都击杀了包括法老的长子。

 以色列人出埃及,是这个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以色列外交家阿巴.埃班说:“出埃及是人类民族解放史的最初一幕,也是经典一幕”。犹太民族争取自由的历史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在3600年前,以色列人不愿当奴隶,为了自由舍弃了埃及的肉锅、葱饼;在摩西的率领下,几百万人拖儿带小地摆脱埃及法老王的奴役,浩浩荡荡地越过红海,奔向迦南之地时,这个民族无疑获得了自由。但这仅仅只是部分的自由,一种免于异族压迫的自由。

 出埃及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而是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的开始。如果说摆脱法老的奴役是以色列人自由的渴望的话,那么回到迦南那流着“奶与蜜”之地则是以色列人新的自由的渴望;人类的进步历史就是由这样一个个自由的渴望而发展起来的。


 当以色列人走出埃及在旷野漂流的时候,摩西有巨大的权威,但他没有立自己为王。他总是看着天上,他认为自己只是上帝的一个仆人。正是这种向上看的价值取向,使他不专权。在旷野时代,摩西就开始了分权制,他把治理百姓的权力与责任分给有才能、敬畏上帝的千夫长、百夫长、五十夫长、十夫长。

 当旷野中的以色列人探知迦南之地的人民身强力壮、城池坚固时,他们绝望哭号,甚至说:“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 …… 我们回埃及去岂不好吗?”人民的意志总是薄弱而涣散的,他们一遇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他们就象流水一样总向地势低洼处流去,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有顺服上帝旨意的英雄才能以坚强的意志逆流而上,以乐观的精神和过人的智慧来领导人民走出困境。在这关键时刻,摩西走上了西奈山,整整四十天时间,上帝为以色列人,在山上制作石板,为以色列人带来新的寄托:你们想到那流着“奶与蜜”的膏腴之地吗?那就接受“十诫”的律法吧!从此摩西创立了犹太教,成为现代民主思想的根本基础。

 人类自由之路艰难而坎坷、曲折反复,自由之路同时也是牺牲之路,也意味着要付出代价。在出埃及的长征中,以色列十二支派所环绕的是上帝的会幕,那会幕里不是端坐着一个战争的领袖,而是放着上帝的约柜(上帝吩咐摩西以贵重木材制成的方柜,柜内藏两块刻有“十诫”的石版)。他们忍饥挨饿40年,在矿野里的那一代人都死光了,连精神领袖摩西都死在矿野里。经过40年的寻寻觅觅、重建认同之后,才进入迦南美地。

 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旷野中流浪、再到迦南,这是人类历史的缩影、是自由历史的缩影。这段历史的象征意义直到今天还强烈地存在着:今天,世界上有的国家已进入迦南之地,而多数国家还在旷野中流浪,找不到进入迦南之地的途径。《出埃及记》告诉我们:只有那些拥有摩西、拥有《十诫》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进入迦南之地,享受自由的果实。而那些没有摩西、没有十诫的国家和民族,他们要继续在旷野中流浪或深陷法老的桎梏中。

 几千年来,每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时,都可隐约地看到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影子。只有那些经受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敢于付出惨烈牺牲的民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由的民族。

 在那样一个环境极端恶劣的地方,并没有产生一个只为吃的文化,却产生一个直指灵性、真理的信仰文化。在古代犹太人心目中,学者的地位要高于国王。犹太人对书本有一种由衷的尊重和狂热的追求。自孩子出生后就把一本抹了蜂蜜的《圣经》拿给孩子舔,意在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甜蜜的。犹太人把书放在床头,放在床尾就是对知识的极大不尊重。

 1948年以色列复国时,以色列的那个地区还是一片沙漠,短短40年的时间里,以色列硬是把一片沙漠变成流奶和蜜之地。这期间还不停的发生战争。有人说这是因为以色列有美国的支持。如果一个民族精神出了毛病的国家,即使有上帝的支持,也是“扶不起的阿斗”!

 考古证明黄河流域原是原始森林、水土肥美,却被我们的民族搞得样千疮百孔、黄河断流。为什么同是灾变环境却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因为中国人只相信“物”,不相信“神不灭”。100多年前有人说世界上有两个不幸的民族,他们是中国人和犹太人,中国人只有躯体而没有灵魂;犹太人只有灵魂而没有躯体。今天,犹太人的灵魂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安息了;而中国人仍以木乃伊(爱默生语)的形式存在着,中国人的灵魂仍在风中流亡。

 进入迦南后,以色列人在历次反抗外族的侵略中都没有王,他们的成败不是靠军事组织和国家政权,而是靠上帝兴起的士师,士师是法官、是军事与宗教的领袖。士师中有一位勇士叫基甸,在讨伐敌人取得巨大胜利后,他有了空前的权威;当以色列人奴性发作,求基甸和他的子孙做他们的王。基甸说:“我不管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这是华盛顿拒绝做皇帝的远古典范!自由不仅是不被别人辖制的自由,自由更深的含义是不去辖制别人。基甸就是一个拒绝辖制别人的人。

 圣经认为:人的生命应该直接对上帝负责,“人人皆祭师”,可“在真理中顺服”,享受人的天赋自由。当人的心中失去了这一份自由,要求受专制奴役时,就是一种堕落。

 没有上帝信仰的民众,没有人的权威就会心中不安,没君王也要去找一个王来管辖自己,所谓“想作奴隶而不可得”也。以色列人失落了他们对上帝的敬畏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士师撒母尔为他们立王治理他们。上帝对撒母尔说:“他们不是厌弃你,而是厌弃我,不要我做他们的王”(《撒母尔记》上8章7节)。上帝对以色列人警告:你们要立的王将使你们受专制的痛苦。撒母尔也警告以色列人:你们要立王,是在上帝面前犯了大罪。

 犹太人借他们的先知所传达的上帝之声来诅咒世俗的掌权者。信仰的权力属于上帝所立的先知,他们在地上的君王面前保持独立性,甚至君王也要由先知来膏立。君王的行为就受到了信仰系统很好的监督。多少君王因为犯罪被先知当着众人撕破老脸,低头认罪,从而有效地阻止了专制君王的恶行。

 2.基督教的诞生

 耶稣是基督教信奉的救世主,被专称为基督。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为拯救世人,又圣灵降孕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12岁就与犹太律法师们坐而论道,30岁时领受了“施洗约翰”的洗礼。耶稣在旷野中饿了40天,魔鬼叫他把石头变成面包时,他说:“人活着不单是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即真理)”。可见,真理高过食物,精神高过肉体。

 圣经反复强调,不准体贴肉体,只准追求真理。耶稣战胜魔鬼的诱惑后,然后回故乡传播福音。宣称“天国临近”,人们应当及时悔改,迎接世界末日的审判;天国是个崭新的世界,其间充满神的公义,是善良虔诚者的最终居所。信他的必得救,不信者将被定罪。抨击犹太教当权者。他行了很多神迹,门徒们纷纷猜测他救主“基督”(弥赛亚)。

 逾越节前夕,耶稣带领12门徒在耶路撒冷朝圣,市民们以君王的礼仪欢迎他。犹太统治者对这位“弥赛亚”既恨又怕,必欲除之而后快。

 逾越节之夜,由于门徒犹大的出卖;耶稣被捕时,一门徒拔刀砍伤了一差役;耶稣喝止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者必死于刀下”,并使神迹医好了差役之伤。

 耶稣被以“谋叛罗马罪”交给了罗马总督比拉多,次日,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彼拉多查明耶稣无罪,但统治集团的私欲把耶稣钉上十字架。当时罗马的法律是世界上最公正的,耶稣之死暴露出再公正的法律也会被人的私欲扭曲。耶稣的遗体被安放在石墓中。三天后,墓空了,耶稣复活。他告诉门徒:“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你们要使万民做我的门徒…我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末了。”第40日耶稣升天。

 耶稣被捕后,门徒们作鸟兽散,都否认与耶稣的关系,以免被牵连。耶稣复活后,于是大家确信耶稣是救人的基督,应验了圣经的预言。这一年的五旬节,门徒们重聚耶路撒冷一处祈祷,忽然雷鸣般声音从天而降,接着一条火焰般的舌头在空中盘旋,刹时飘落每个人的头顶。基督教把五旬节改称“圣灵降临节”。

 这些门徒在耶路撒冷建立了最早的教会,史称“使徒教会”。在一世纪中叶;以彼得为首的12门徒领导着基督教会。他们生活单纯、简朴,不图私利,没有利益冲突,按“彼此相爱”的原则在各地传福音。耶路撒冷的基督教会照犹太人会堂的组织形式,选举7位长老负责管理钱物、分配日常事物。长老又称监督(bishop),以后演变为主教。

 基督教在犹太人中间传播,教会成了犹太教的一个新教派,正如保罗在罗马书十一章说,基督是接续犹太教的“本树”,而非“另发新芽”,他认为只有接受基督的人才是亚伯拉罕真正的后裔。因此,基督教信仰是犹太教的嫡传正统。当时的罗马政府容许古已有之的宗教存在,犹太教便是其中一种。正是这样,基督教被误为是犹太教,获得合法存在的地位。

 在第一世纪,基督教首先在犹太人中间传播,早期接受这宗教的主要是犹太人,所有使徒毫无例外地均是犹太人:到了第一世纪末,保罗的话却应验了,绝大多数犹太人都拒绝基督。保罗是一位深受希腊文化熏陶的使徒,他所撰述的新约圣经,采用的不是亚兰文或希伯来文,而是希腊文。保罗是基督教“非犹太化”,让它得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普世宗教。

 在使徒行传里,基督教最早面对的迫害,并非来自罗马政府,而是来自耶路撒冷的犹太教当局。司提反正是被犹太人最先搜捕而杀害的基督徒。

 3.舍身殉道

 随着基督徒人数的增长,罗马帝国的官员们开始担心,基督徒可能会成为政治颠覆者,基督徒的布道将会把人们对罗马的忠诚转向上帝。许多罗马人也认为,基督教是社会秩序的大敌。尤其是基督徒们拒绝接受罗马信奉的诸神明,不从事罗马的祭典,藐视角斗士的竞技,不去公共浴场,赞美非暴力主义,不愿将罗马死去的和活着的皇帝敬为神明,不愿为罗马国家服兵役,终于在公元64年尼禄任罗马皇帝时遭到迫害。

 公元64年罗马大火烧毁了2/3座城市.火似乎是从正在改造的大圆形剧场烧起,蔓延全城,根据塔西佗的记载,罗马城的14个城区有3个完全被毁,7个部分被毁,只有4个未被波及。尼禄皇帝为了平息自己纵火的流言(据苏埃托尼乌斯记载,当时盛传这位“艺术家”皇帝在火起后,借着火光在阳台高歌《特洛伊的陷落》)。于是,尼禄就把纵火罪栽赃到基督徒身上。尼禄逮捕了大批基督徒,数以百计的人被处死。罗马统治者把轻视罗马诸神定为杀无赦的大罪,因此,基督教被定为轻视罗马诸神的叛逆者。教会被迫转移到地下。

 据记载,当保罗被囚禁在罗马之时,彼得也来到罗马并成为建立教会的主角,两人同在公元64年被尼禄钉死在十字架上,像耶稣一样为传播福音而殉道。后来,就在彼得殉教的地方建起了圣彼得大教堂,据说,教堂里珍藏着他的尸体。彼得和保罗殉难后,出现了一部名为“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福音”的书,它在《新约》中被称为“马可福音”,以复活的基督之福音和为主殉难的先知事迹,鼓励基督徒在严峻的考验中坚定信仰。

 公元70年圣城耶路撒冷被毁后,出现了“路加福音”。这些为苦难而作的“福音书”成了《新约》的主体文本。公元2世纪后半期,《新约》正典的形成。

 《新约》中的上帝是超越了单一民族的“普世上帝”;天父之光普照大地,耶稣之爱惠及所有人。救主是徒手的先知,是无权无势的殉道者,仅仅是信仰的化身,只靠传播福音来征服人的灵魂。正是这种普世信仰催生出统一的普世教会,而统一的的普世教会才具有抗衡世俗国家权力的力量,才能从信徒的良知反抗演变出制度化抗衡。

 基督徒的效忠和虔敬只属于上帝及道成肉身的基督,而不属于世俗的君王。罗马政权迫害基督徒,不是因为有形财富,而是为了获得基督徒对王权的效忠;而基督徒的反抗,更不是为了财产等世俗利益,而是为坚守自己的信仰。于是,当基督徒宁死也坚持自己的第一效忠对象——天上之父而非地上之君的时候,超验信仰对世俗权力的抗衡就已经开始了。

 为坚守信仰而死,就是遵循为主而死的耶稣之道,不是耻辱而是荣耀。公元2世纪基督教主教德尔图良说:“基督徒们,即便在受刑将死时,仍感谢基督。”《殉道者行传》中记载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殉道故事。比如,波朗迪娜(Blandina)是位奴隶出身的少女,在最残酷的拷打中显现出超人的毅力和非人的坚强。最终,她被掷入网,成为狮子的食物(A.D.177)。

 普塔米爱娜(Potamiaena)是位纯洁的绝妙美女,她严刑拷打后,与她母亲一同被煮死于沸滚的铁锅里(A.D.202)。给这母女执刑的军人叫波希利德斯(Basilides),他被这一美丽的殉道场面所深深地感动,怜悯之极最终成为一名基督徒,后来他也被斩首,成了馨香的祭物。据说他临死之前普塔米爱娜(Potamiaena)在夜晚与基督一起显现,给他戴上殉道者的冠冕。那些为了信仰而殉道的教徒,不仅会得到上帝的眷顾,也会得到基督教的嘉奖。

 公元203年,众多基督徒在迦太基被囚期间自愿殉道,其中有位年轻的母亲,拒绝其父亲恳求她改变信仰,而是自愿在竞技场中受审。她被一只公牛掀翻在地,持剑的斗士却不忍对她下手,是她主动引导那位怀有怜悯之心的斗士把剑刺向她的喉咙。

 奴隶腓利西塔斯(Felicitas)和她的孩子一同被下在监里,但她怀着在天国见面的盼望,与孩子热吻而别,最终被猛兽撕碎吞噬。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论及基督教兴盛的五大原因时,他强调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为信仰而殉难的激情。”他说:“基督教徒对这些殉教烈士出于感激之情的崇敬,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了宗教的崇拜;那些最出色的先知也理所当然地同样享受到殉教者的殊荣。在圣彼得和圣保罗光荣死去150年后,梵蒂冈路和奥斯提亚路都因为有这些精神的坟墓、或更应说是有这些纪念物的存在而远近闻名。”

 在3个世纪中,皇帝们发布了一系列反基督教的敕令,大肆屠杀基督徒。尤为罗马皇帝戴克里先(284~305年在位)所掀起的迫害基督徒的运动最为残酷。戴克里先皇帝命令各地拆毁基督教堂、烧毁圣经、逮捕首领,抗拒者一律处死,信徒财产与教会财产一律充公。在这次运动中,许多基督徒被夺去了生命。基督徒没有采取任何暴动,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被动,单单以殉道来厮守真理,赢得了许多新的皈依者。

 初期教会的圣徒们将信仰的气节坚持到底,保持了教会的生命力。教会以教产拯救孤寡,在信徒中有很大的权威。早期的教徒笃实虔敬对非信徒有极大的影响。公元2-3世纪,对政治失望的上层人物都加入到了教会。那些逼人喊万岁的皇帝死了,而耶稣却活着。

 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说:“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出戏能比这伟大,这些少数的基督徒连遭数位皇帝压迫、轻蔑,不屈不饶地忍受所有的考验,默默地添加人数,当地人混乱时,他们却在内部建立起秩序,以言词对抗武力,以盼望对抗残暴,最后击败了这个历史上最强盛的帝国。恺撒与基督在斗技场上对势,胜利终属于基督。”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曾说:“你知道世上最令我震惊的是什么吗?就是武力的无能……最终武力总是被思想征服。”

 人类能有今天的自由,与耶稣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无数坚强的殉道士用他们的血肉之驱,与皇权抗争、与专政抗争、与人的兽性抗争,他们是人类自由史上闪光的勇士。

 4.基督教成为国教

 在无法扑灭基督教运动的情况下,罗马帝国转而开始在帝国境内争取这些日益增多的基督徒的支持。公元261年罗马皇帝加列努斯发布了第一个容忍基督徒的训令,承认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合法存在,下令全数归还基督徒被没收的财产。

 311年,君士坦丁(311~317在位)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合法宗教。312年10月28日,君士坦丁皇帝在军旗上缀上十字标志,大获全胜。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免除基督教神职人员的税收、兵役等义务,允许教会接受捐赠,禁止在基督教礼拜日工作等。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率军击败李锡尼之后,除了色雷斯地区之外,罗马帝国的西部地区大都在君士坦丁的统治之下。李锡尼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基督徒对君士坦丁的支持,就在自己统治的亚洲和埃及恢复了对基督徒的迫害。君士坦丁遂帮助东部的基督徒,为此他率领13万军队与李锡尼的16万军队决战,以君士坦丁的胜利而告终。李锡尼先受降并被赦免,之后又以阴谋叛国罪处死。这次胜利使君士坦丁统一了罗马帝国,并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君士坦丁大帝。他召回了被李锡尼驱走的基督徒,归还了他们的权利和财产。

 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召集帝国各地教会的近300名主教在尼西亚举行会议,解决各地教会在教义和教会体制方面的争端。这是基督教史上第一次“普世主教会议”。君士坦丁亲临会场,使大会谴责了当时最具实力的异端阿里乌派。会议最终通过的文件“尼西亚信经”成为对所有基督教会均有约束力的教义。随后,君士坦丁颁布了对基督教内部异端的禁令:凡是不符合这一信条的主张全是异端,异端的书籍一经发现必须焚毁,私藏者将被处死。

 公元330年5月11日,“新罗马城” 君士坦丁堡被正式确立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废除奴隶制度及剧场中残酷的角斗战,不准许屠婴(以前可以合法屠杀不喜欢的婴儿),取消钉十字架的刑罚等;禁止在新首都敬拜任何偶像,禁止异端宗派的集会并焚毁其会堂。

 阿奎利亚的鲁菲努(Rufinus of Aquileia)在其编年史中保存了君士坦丁在尼西亚会议上对主教们的讲话。君士坦丁承认,他在精神事务上对主教没有裁判权,而主教对全体基督徒有裁判权。尼西亚会后不久,科尔多瓦的荷西乌警告君士坦丁不要干预教会事务,上帝已把王国赐予他,而让教士掌管教会事务。公元333年,君士坦丁皇帝确认了主教的裁判权。

 君士坦丁为显示皇权的神圣和威严,特地要教皇加冕和拥戴,首开教皇加冕王位的传统。公元337年五旬节前夕,君士坦丁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受洗后不久,他便安详地去世。据说,他之所以特意安排在临终前受洗,是希望洗尽自己一生的罪恶。享年64岁、在位30年的伟大帝王的安葬仪式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十二使徒纪念碑旁举行的,该纪念碑建在城内最高山上的使徒教堂内。如此安葬,暗示着罗马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就是耶稣的第十三位使徒。

 公元354年,把基督诞辰确定为12月25日,也就是现在通行于全世界的“圣诞节”。基督教的胜利借助于君士坦丁大帝的庇护,必然使基督教的发展一直处在世俗王权的阴影之下,在漫长的王权和教权之间的争斗中,大都是王权占上风。所以,得胜的基督教并没有取得相对于世俗权力的真正独立。直到教皇革命后,基督教才真正取得了制度化的独立。

 在朱瑞安(361-363年在位)时期一度恢复了对基督教的迫害,但转瞬即逝。375年皇帝革拉生禁止向罗马诸神献祭。390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基督教立为罗马国教,并同时宣布其它的异教崇拜是非法的。391年东、西罗马皇帝禁止一切异教崇拜,连参观异教神庙也不允许。到此,基督教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5.早期基督教对皇权的限制

 米兰人圣安布罗斯(340~397)在政教关系上确立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教会在宗教事务上具有独立的管辖权,不受世俗权力的干预。国家的管辖权不能扩张到教会的事务上。他拒绝皇帝把教堂交给他人使用的命令,并说:“宫殿属于皇帝,教堂属于主教。”

 第二,教会有自己的裁判权,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须服从。皇帝作为教会的儿子,也必须服从教会的权威和纪律。皇帝在教会之内,而不是在它之上。安布罗斯在给皇帝瓦伦蒂尼恩的信中说:“主教是基督徒皇帝的法官,皇帝不是主教的法官”。在道德问题上谴责世俗官员不仅是牧师的权利,而且是他的义务。虽然他承认世俗秩序的神圣性,坚持基督徒有服从的义务,但是,当统治者严重犯罪时,教士必须予以谴责。

 公元390年,他当着皇帝狄奥多希的面拒绝举行圣餐仪式,因皇帝为镇压暴乱而屠杀了无辜的7000人,并对皇帝实行“绝罚”——开除教籍。他在给皇帝的信中写到:“你制定的法律允许任何人不按照它去判断是非吗?你要求别人做到的,你自己也要做到,因为皇帝制定了法律,他就是第一个遵守法律的。神也斥责‘能说不能行’和‘把难挑的重担搁在别人肩上,但自己连一个指头都不肯动’的人们”。皇帝不得不脱下皇袍向他忏悔。

 一个大主教要皇帝下跪忏悔,而中国的儒家只会给皇帝下跪。这就是东西方历史的巨大差别。孟子说威武不能屈,却反复地告诫弟子“为政不得罪巨室”,一副虚伪的小人相。

 第三,神职人员享有免于世俗司法权审判的特权。卡莱尔认为,“安布罗斯是教会独立的第一个倡导者,也是最清楚意识到皇帝权力在世俗事务中的有限性的教父之一。”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说:在古罗马历史最高祭司的职务总是由最杰出的元老和最高行政官担任;在基督教兴盛之后,“君王的精神地位却比最大一级的祭司还要低,所以只能坐在教堂内殿的围柱以外,与普通教徒混在一起。皇帝可以作为人民的父亲受到叩拜,但他对教堂的神父却必须表示儿子般的恭顺和尊敬,……”

 他论述了基督教会的权力:1)教会内部的自由选举;2)主教是传播上帝福音的权威布道者,也是教民品德的监督者;3)教会在经济和财政上的独立;4)教会拥有独立于世俗国家的司法权力;5)罗马教廷对所有地区的天主教教会的统一而独立的管辖权。


 6.圣帕特里克

 公元385年,帕特里克生于威尔士南部的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他16岁那年被爱尔兰海盗卖为奴隶,学会了爱尔兰语。五年后,他随商人回到家乡。回家后,他父母因他被劫而死亡,家里一片废墟,他当即进了修道院。又过了五年,他成了修道院的副院长。

 公元432年他在祈祷时,听到神的召唤:“我的孩子,你当去爱尔兰,开化那些不信教的人们”。第二天,他便前往爱尔兰,当地愤怒的异教徒企图用石头将他砸死。但帕特里克临危不惧,当即摘下一棵三叶苜蓿,形象地阐明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他雄辩的演说使爱尔兰人深受感动,有几个人接受了帕特里克主施的隆重洗礼。

 后来,当他把几个爱尔兰孩子带到教皇那里时,教皇说道:“这样漂亮的孩子,这样可爱的人类,怎么可以灭亡呢?快快去传福音。”教皇讲了这句话,当帕里克第二次再去传的时候,整个岛都欢迎他。

 这引起了国王马多克的不安,因为人们不再对他顶礼膜拜了。于是,他决定给帕特里克一个下马威。他代信说:要等到国王来教堂后才能做弥撒。

 那一天,人们正默默祈祷,等待国王,可时间渐渐过去,国王却迟迟不来,人们议论起来。这时,身披黑袍的主教帕特里克在一群神职人员的簇拥下走了进来。弥撒最后时刻到了。帕特里克开始祈祷,众人跟着唱起了赞美诗,人们的心思已飞到了上帝的身边。

 突然,一群嘈杂的声音由远而近,其中混杂着粗野的人声、号角狗马声。转瞬间,一群士兵冲了进来。教堂歌声嘎然而止,人们愣住了。国王马多克一身戎装、手拿宝剑,盛气凌人地走了进来,他粗野地吼到:“为什么不等我来就开始了,你们把我放在什么位置?!”

 “站住,不许你再上前一步”!帕特里克愤怒地说,“你象魔鬼一样蛮横,要我屈从你,不去遵循上帝的法规,这办不到!你亵渎上帝的教堂,必将受到惩罚,主会使你低头的。”

 这神圣而威严的话语刹那间征服了国王,马多克呆若木鸡,不知所从;片刻过后,转身跑出教堂。马多克怀恨在心,他派人驱赶帕特里克。一年后,人民起义推翻了马多克,他在王宫的卧室里自杀。

 公元462年帕特里克将十诫引介到爱尔兰(公元 565 年十诫成了苏格兰民法的一部份;公元 600 年十诫也变成英国律法的一部份),他让整个爱尔兰岛皈依了基督教,他教很多人能读希腊文。罗马帝国在鼎盛时代都无法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而他只身一人,仅用了三十余年就摧毁了德鲁伊教派的影响,将爱尔兰变成天主教地区。

公元493年3月17日,帕特里克逝世,爱尔兰人为纪念他,将这一天定为圣帕特里克节。美国从1737年3月17日开始庆祝,1780年和1784年,费城和纽约先后成立了圣帕特里克友谊之子等团体,从此美国每年都庆祝这个节日。
 
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