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不需要尊重宗教的教育?



11/23/2015

刘波


 近期,一则关于穆斯林乘客与空姐因餐饮问题发生冲突的消息在微博上广泛流传,虽然此事已被证明纯属虚构,原始微博也被删除,但假消息引起了大量对穆斯林群体的侮辱、诋毁和谩骂。事实上在如今的网络空间中,各种针对穆斯林整体的侮辱性言辞已经司空见惯。

  如此大规模、系统性的诋毁行为,是中国其他宗教群体如基督徒、佛教徒、道教徒都不曾遭遇的。按理来说,首先起来反对族群歧视的应该是知识分子。但这些歧视不仅没有得到主流知识分子的抗议和反对,而且很多知识分子本身就是其中的一员。朝天吐唾沫,难免反落自身,侮辱者也遭受反侮辱。长此以往,族群之间的矛盾和敌视情绪必将加深。

  这一现象也很难说是教育水平低、素质低造成的。它通常是基于对伊斯兰教的无知或误解,而如果中国教育本身不强调尊重他人宗教信仰,这种歧视现象就不会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改变。笔者曾亲见一些教育水平很高的知识分子对伊斯兰教的公开侮辱(也有针对基督教的但相对较少)。比如在近期清华大学的一次活动中,一位坐在嘉宾区的学者模样的人提问说,是不是应该在中国与中亚国家边境上修建隔离墙,只因为这些邻国是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又如,近期欧洲遭遇难民潮时,有学者公然称欧洲国家接纳穆斯林移民可能导致欧洲文明倒退——虽然德国接纳大量移民在欧洲被视为一种更“文明”的选择,而这种论调甚至连一些欧洲人都无法理解。在一个文明的国家,在公开场合出现这种言论,会遭遇一致性的鄙视和抗议(虽然它们可能在私下里存在),发论者会被视为缺少基本教养,但中国似乎对此并无忌讳。

  目前全球穆斯林人口超过15亿,如果有相当多的中国人认为并公然宣称全世界约1/4的人在本质上是有问题的,我不知道中国将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大国”自处。无疑,对穆斯林的负面印象与本世纪以来的国际新闻报道有关,一些本就有偏向的西方报道,中国媒体在转载时往往更加添油加醋,以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同时把穆斯林污名化。但另一方面也有内生因素,即中国教育自小就不重视培养人们对多族群、多元文化状态的认知和尊重。然而,中国的确是一个多族群的社会,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同时与世界的往来日益密切,多族群、多文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但很多人的认知水平却与现实的要求存在落差。

  同时,中国的无神论教育容易导致人们对宗教产生偏见:认为宗教代表着愚昧、无知,宗教是与科学对立的,无神论比宗教更理性甚至更“正常”。但事实上,全世界的宗教信仰者多于无神论者,无神论者不一定比宗教信徒更“理性”,国民宗教笃信程度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也没有确定性的关系,比如,中国是全球无神论者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这并不伴随更高的科学水平。同时,宗教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不少中国无神论者的一种庸俗的偏见是,宗教信仰者是因为精神出了问题或者对现实不满才信教的,类似这样的偏见对基督教徒等许多群体都造成了困扰,但目前穆斯林所受到的社会舆论歧视是最严重的。

  为什么要强调教育的作用?一些人会以为,人天生就是宽容的,但事实恰好相反,人天生就倾向于对“异己”的族群产生各种歧视,而相互歧视演变到最终就是相互仇恨,并在爆发社会冲突的情况下走向相互残杀。尤其是传统的汉族文化是以血缘、宗族、地域因素确定亲疏关系的,这导致地域和族群歧视非常严重。在很多地方,即使是相邻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固化偏见。但由于担心政治敏感等原因,这些歧视很少得到正视和舆论的公开讨论,而被以“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之名大而化之。事实上,要培养人对异质文化、宗教、族群的认可、尊重和欣赏,需要主动的教育。不少发达国家已经习惯了多种族、多宗教和平共处的社会环境,所以无论其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对此相当重视,而正在日益多元化、开放化的中国社会,亟需补上这一课。

  有的人也许不反对尊重其他宗教、文化的教育,只是对伊斯兰教有异见。其实“伊斯兰恐惧症”是当前的全球性现象,又受到中东冲突等大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消除,但这种恐惧症的很多理由都是不存在或者不充分的。比如伊斯兰教常常被与极端主义联系起来,但事实上暴力残酷的极端分子只是穆斯林群体中的极少数,而且被主流群体排斥,被主流教义谴责。同时,在中东等地,目前受到极端分子伤害的主要是穆斯林群体,而穆斯林又是与极端势力作战的主力。

  还有人所持的理由是,以伊斯兰教为主流的很多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但这种落后往往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基于战争等政治原因,而与其宗教信仰没有必然的关系。地缘政治处境较好的一些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已经建立了稳定的民主制度,土耳其更是有长期稳定的宪政民主制。“阿拉伯之春”也表明,很多穆斯林真诚地希望国家走向自由、平等、开放——虽然这个进程因各种复杂因素而在很多国家搁浅。

  一些中国人不喜欢穆斯林的原因是与一些中国穆斯林群体发生过某些现实的矛盾或冲突。凡有人类社会的地方就有矛盾和纠纷,尤其是异文化之间,这是不可避免的,应该检讨的是矛盾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要素,而不应该使之演变为对穆斯林整体性的污名化。这样做只会让矛盾变得更加不可化解。

  伊斯兰教世界不是同质化、固化的,从古至今伊斯兰教都存在着多种教派,不同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习惯。和中国文化一样,近一百多年来在现代化大潮冲击下,伊斯兰教内部也潮流涌动,充满各种可能性。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普世性的世界观,既是哲学也是信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一定与某种特定的政治观念挂钩。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政治和思想,可能崇尚民主自由也可能崇尚威权,可能趋向革新也可能趋向守旧,也可能完全不关心政治,不可一概而论。

  如果穆斯林群体长期受到集体性歧视,这正会把他们推到现代化的对立面。这对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如果自由主义者因受美国影响等原因而长期对穆斯林抱有固化的偏见,或对于一些国际问题不能公正看待,这将让他们失去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至少是对话者和相互促进者。当然,笔者并不否认,中国的穆斯林群体尤其是其中的知识分子,也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公共讨论,虽然他们相对来说是少数群体。

  为了改变对伊斯兰教及相关族群污名化和歧视的现状,笔者建议:(1)在基础教育中引入和加强对宗教的介绍,让公民从小树立起平等对待各种宗教信仰者的意识;介绍宗教并不等于传播宗教,而只有完整介绍主流教义,才能让人们联合起来对抗极端主义;(2)在历史教育中完整介绍中国各少数族群的历史,同时加强世界文明史教育,让公民在完整认知的基础上尊重各种文明,吸收各种文明的营养和果实;(3)政府要在减少族群、宗教性歧视言论方面主动行动,网络平台主办者等企业实行内部审核,尽量减少对特定族群和宗教的侮辱性言辞,改进和巩固族群关系。这些措施虽然不可能消除歧视和矛盾,但必定有利于减少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矛盾。

  所有希望中国走向更加自由、平等、开放的社会的人应该意识到,中国要在一个多族群的社会中追求这一目标,任务要比族群同质化程度高的国家更为艰巨,南斯拉夫、前苏联等地的教训都是前车之鉴。中国公众应该逐渐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习惯,知识分子更需建立应对族群关系的问题意识。

  (作者是媒体人。)

转自·共识网,2015-11-13。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china/gqmq/20151113130483_a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