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夺基督教发言权──雨伞基督徒后政改新目标



6/23/2015

吴国伟



  香港社会两年来针对政改的议论,随着建制派walk out(集体离开议事厅),以及反对派议员坚持到底而告一段落。从中央强力守护既得利益者的权力,我们可以看到香港市民能够在政制上取得进展的机会,已经去到一个瓶颈。之后我们的工作在政改方面将会很被动,但是在现行框框当中,仍然有可为之处,应该检讨一下,再作部署。

基督徒选委  

  首先是下一届特首选举,基督徒在选举委员会中向来有七至十席。这些席位政府向来交予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办理,而过去香港基督教协进会有三次採用教内选举的形式产生选委。从二○一一年的结果看来,卅五万基督徒,投票的只有微不足道的一点八万票,得票三千多票的候选人,基本上已经可以稳得一席。因着基督徒的政治冷感,以及进步基督徒的立场都是杯葛,十席全数落在亲建制基督徒手中。

   杯葛是表态,但是现在我们的「表态政治」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相反,在制度中我们才刚刚学习要在溷水中捍卫雨伞价值。例如在今次政改一战,一些界别因为雨伞运动动员了的中产而强壮起来,使过去不确定的投票意向,锁定在反对「袋住先」的立场。

   小圈子选举真是完全无法发挥任何作用?立法会有一半议席是功能组别,但我们仍然会去投票,希望守住议会不被彻底赤化。个别界别亦曾因为特首选举,而因选委这一关得以将一些业界诉求带进公开辩论。我们为何不可以以选委的平台,要求下一届特首「重启政改」、政府修改《基本法》废除功能组别?

功能组别

  第二是各功能组别、选委界别仍然有很多战场,除了教育、社工、法律、会计界,即使是金融、文化、体育界也有不少基督徒。今次政改的经验,证明一方面专业界别仍然大有可为(多谢佔中运动成功动员中年中产政治立场「中中地」)。

   另外,建制派集体离场,一个政治效果就是在统合本土建制的力量,抗衡「689」离地代表中央施行管治。于是基督徒在不同界别如果採用杯葛战略,很可能被本土建制派,即是既得利益系统,再度全数取得相关的政治利益。

基督教发言人 

  第三,过去好些政协基督徒,或维稳教牧利用教会内高层的位置,垄断基督教发言权,发表论述进行维稳工程。信徒的「政教分离」,反而造就了这些教会领袖,僭越了基督教政治领袖的角色及权力。十名基督教选委,却选择以沉默来迴避政治讨论,在现行制度的保护中实践他们的特权。杯葛这个选举制度,正正等于认同这些特权可以延续。

   这个不合理的制度必须放在阳光下进行改革。假如大幅增加基督徒的参与度,让基督徒一人一票,在公开的论坛辩论基督徒立场,普选出具问责性的基督徒政治代表。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伪政教分离」之下的政治勾结嫌疑,进而更有机会以基督教选委的名义,堂堂正正提出雨伞运动的政纲(要求下一届特首「重启政改」、政府修改《基本法》废除功能组别)

   雨伞运动之后的基督徒既然觉醒,我们不应一再退缩,逃避教会内的民主化。也许我们的力量仍然比不上建制派,但是既然生于乱世,就必须负上时代的责任,好好为我们及下一代,打一场美好的民主仗。
 

www.christiantimes.org.hk时代论坛时代讲场,2015.06.19)